鶴翼陣相傳為諸葛亮八陣中的一陣,是萬陣之基礎,是中國長久以來作戰最常用的陣型之一,唐時傳到日本國后,為日人上杉和武田所利用。他們經過仔細的研究。不斷開和利用。結合日本戰斗方式,展成為后來日本戰國到江戶時期地主要作戰陣型。
不過在此時。不論是大明,還是日本。對于鶴翼陣,都在普遍使用。該陣主要的特點是,鶴的雙翼,展開之后十分寬闊,使敵方的受敵面擴大,造成普遍的傷害。此陣攻擊面廣,使己軍可以以多點攻擊面來攻擊敵人一個點,從而吞食敵人整個部隊。
依李如松的布置,鶴翼陣分為幾陣。
先,在明軍的正前面,安排了眾多的佛郎機火炮戰車。炮手主要為查大受部地炮手,他們由于補充了李如松帶來的子銃,又可以作戰了。由于李如松前來,并沒有帶多少炮手,所以這些查大受部的炮手雖然疲勞,但身在死地,還是堅持作戰。
戰車后,黃來福部隊一千五百人的火銃手,安排了大部在前。此外,還有黃來福部的一些弓箭手。火銃手與弓箭手在前,火銃手又更在弓箭手前。二者主要是擔任遠程攻擊對手的作用。
并且火銃手與弓箭手左右散開交錯排列,這是為了相互掩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火銃手裝彈時間長,不像弓箭手那樣快,但是射程遠,攻擊力大,所以多放在前。弓箭手射快,但是射程不遠,攻擊力不大,所以只能作掩護工作。火銃手在裝彈地時候,弓箭部隊上前攻擊。等火銃手裝彈完畢,弓箭手再撤回后方,由火銃手再度攻擊。
這樣,形成連續的火力。
此為鶴翼陣第一陣,在第一陣的后方,也安排有一些火銃手,作為預備使用。
在第一陣的最后面,還有黃來福部的冷兵器刀槍手等,作為短兵部隊使用。當遠程攻擊造成殺傷效果后,就用短兵部隊出擊,同時也防備對方攻入火銃手內。
黃來福在第一陣中指揮。
第二陣,李如松在這里布置了千人的騎兵部隊,作為主要的精銳突擊部隊。主要為李如松地騎兵們,還有查大受部一些還有強悍作戰能力的騎兵們,由李如柏、查大受二人帶領。他們成半圓形設置,半圓朝外,這樣不但可以隨時投入正面作戰,也可以向兩翼作戰。同時保護了第三陣和中軍。而且,如果把半圓拉成直線,將是一個更長的攻擊面,可以殲滅更多的敵人。
在李如松的布置中,如果黃來福的第一陣殺敵成功,他第二陣地騎兵們緊接著殺出,給日軍以嚴厲地打擊。如果第一陣失敗,也可以保護后陣。
同時在第二陣的左右,還安排一些旗手,在第一陣后高高舉起,給日軍以威懾感,也使身后地第二陣第三陣部隊保持高昂的士氣。
第三陣,就是中軍。在這里,是主將李如松所在地,也是將旗所在地。這里是全軍地核心,不過由于兵力多布置到第一陣,第二陣,所以此陣左右防守較薄弱。
為了防止日軍從側面兩翼進攻,李如松在中軍兩側靠后的地方,安排了一些游動的部隊。同時在全陣結尾,安排了與第一陣相同的一些五寨堡火銃手等。
在李如松布置的時候,碧蹄館上的日軍各將,也是凝神地看著明軍的動靜。
西行長微笑道:“看旗號,原來來援的是唐人提督李如松,還有唐人悍將黃來福!”
在平壤之戰中,五寨堡軍隊強悍的火銃手,給小西行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從那后,小西行長便注意上了黃來福。
早川隆景笑道:“很好,這回可是釣到大魚了,正好將他們一網打盡!”
雖說先前兩萬日軍攻打查大受部明軍三千人,還是久攻不下,明軍頑強的戰斗力,也讓日軍將領無不膽寒。不過眼下第八軍團長兼王京總督宇喜多秀家己率兩萬人到來,他的信心,己是上升了起來。他們四萬人,對付明軍數千人,就算損失再大,如果能殺死李如松,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宇喜多秀家也是笑道:“很好,隆景君,這里的一切,就交由閣下了!”
雖說宇喜多秀家的官職較小早川隆景為高,不過小早川隆景在這里指揮了一天一夜,對戰場情況比較熟,宇喜多秀家也就大方地將戰場的指揮權交給他。
同時宇喜多秀家還對小西行長說道:“小西君,看來,你的計策成功了,如能殺死唐人提督,你功不可沒啊!”
西行長只是對宇喜多秀家微微一行禮,又是凝神看著那邊明軍的動向。
在明軍忙著布置的時候,日本人也是沒閑著,很快,在日軍各領將的督促下,各路包圍的日軍列成了一個個方陣。武士隊,鐵炮輕足,長槍輕足,弓箭組足輕等,一個個密密麻麻地展開。
話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四萬日軍慢慢展開,旌旗如云,慢慢向山上的明軍逼去。
看到眼前的情形,黃來福頗有些熱血沸騰的味道,他旁邊的楊小驢也是不斷搽著手,一張臉己經漲成了興奮的鐵紅色。
從山上看去,日軍如蟻般密密麻麻,不過卻是人人身材矮小,黃來福嘆了口氣,他以前見到蒙古人時,己經覺得他們夠矮了,沒想到日本人更矮。
不過也不能小看他們,雖然這些日本人比蒙古人矮多了,但論起戰斗力,卻是比他們高出數倍,自己不可輕敵!
忽然山那邊傳來戰鼓聲,立時,山下的各日軍部隊如吃了興奮劑一般,哇哇叫著,朝山上的明軍沖來。
碧蹄館之戰的第二波,終于又開始了。
此戰中,雙方都投入了己方最精銳的部隊。
在明軍的參戰部隊中:有查大受余部二千人,黃來福部三千人,李如松部一千人,共六千人。明軍的主帥有李如松。副將有:黃來福、李如柏、李如梅、祖承訓、查大受、楊元等人。除了黃來福的三千多人為馬上步兵外,余者多為騎兵。
日軍的參戰部隊有: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第四軍團一部,第六軍團全部、第九軍團大部,共計四萬余人。日軍主帥有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立花宗茂等人。副將有:加藤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人。大戰己經開始,終究會鹿死誰手?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