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寨堡的各個畜場,菜園,果園,魚塘等,經過這聞,特別是這兩年《五寨堡新聞報》的大力宣傳,上林苑監的各位公公們,多少也有聽說過。全文字閱讀(
他們同樣是很奇怪,為什么五寨堡的各樣畜場如此紅火,而擁有巨大資源的上林苑監卻是不如一個小小的五寨堡?因此黃來福來到西山后,各位太監們也是問個不停。
黃來福大意說了一下五寨堡的畜場果園的展模式。依他的看法,上林苑監之所以展不佳,與他們人役似的經營式是分不開的,比如說他們牧養牲口,栽種果蔬,都是撥一些民戶作人役牲戶,以每二丁養羊一只,每五丁養牛一只,然后還要自備牛具種子,耕種食用,喂養牲口。這樣強迫似的勞作,又不許自己自由買賣,加上各樣人等侵占,沒什么積極性就可以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散養的方式,當然不能與五寨堡各畜場的集中大規模似的喂養相比了。上林苑監要展,將來還是要按照五寨堡的展模式。
萬歷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在接到黃來福的快馬招令后,這天里,五寨堡糧食局副局長兼礦務局局長顧世寶,五寨堡畜牧局局長王啟年,還有蔬菜局局長江永勝,果樹局局長韓炳,五寨堡商會會長渠源銳等人,協同一些五寨堡當地屯丁工匠商人,來到了京城中。
當晚,黃來福與眾小頭目召開了一個會議,商議經營宛平三宮皇莊之事,以達到皇莊事宜中以點帶面的效果。幾天后,在宛平,大家依照五寨堡模式,就轟轟烈烈地忙開了。將三宮皇莊地佃農全部變成雇工身份,與他們簽訂契約。招募組織人手,修建三宮皇莊各地村莊田地的水利水渠,開挖灌井,安放水車等。
同時間,宛平三宮皇莊之內,各樣的菜園果園、養豬場、養雞場都是紛紛開辦。白花花的銀子使下去后,一時間,宛平三宮皇莊的地頭,如同變成了一個大工地一般。
經營皇莊,按五寨堡模式,雖然需要人手不要這么多,原先的一些佃農們被富余出來,不過興建水利,開辦各樣的畜場果園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還有那些水車等,不可能遠從山西運來,都需要在五寨堡工匠們的指導下,在當地打制,又是需要人手。如此,不但富余人員全部被重新安排,就是原來三宮皇莊地界內的村民們己是不足,需要向外招募人手。
由于報酬穩定誘人,一時間,不說宛平縣地百姓紛紛前來做工,就是外縣地百姓們,也是紛紛前來,讓宛平越熱鬧。而依五寨堡模式,原先的皇莊土地變成農場,還有眾多的畜場等,都需要大量識字的文書帳房等。這些人手,都要在當地解決。一時間,宛平縣的那些小吏們,紛紛去農場擔任兼職。
黃來福在宛平大搞地事。很快還傳到了京城中。市民們是議論紛紛。成了京城中熱門地話題。這些年來。黃來福地名頭頗大。大家都對他在五寨堡創造出來地成績很是好奇。現在他又來到了宛平。眾人都想看看這位總兵大人。會在宛平縣中。搞出什么名堂來。
經營宛平地皇莊畜場。還要與上林苑監合作。當然需要很多銀子。不過這些錢。對黃來福來說不是問題。將來地回報也不是這么點。這投資是值得地。況且還有大批地五寨堡商人等著與他合作呢。京畿重地。附近就是北京城。如能將宛平等地變成另一個五寨堡。可以說是又搞到了一個搖錢樹。怎么不讓眾人趨之若騖?
六月二十日。北京城地天氣炎熱。
皇宮地東暖閣內冬暖夏涼。還裝有循環流水地地龍。頗為清涼愜意。黃來福一邊吃著萬歷帝賞賜地解暑避熱水面湯。一邊與萬歷帝進行著問答。
萬歷帝問了一會宛平三宮皇莊地事宜。聽聞進展順利。滿意地點了點頭。內心很期盼別年該地地樣子。而黃來福地風格就是盡量放權于手下。五寨堡各農場畜場經營多年。己經形成了完善地展制度。顧世寶。王啟年等人來京后。黃來福就將宛平三宮皇莊地事宜盡數地交給他們。自己倒是閑了下來。
萬歷帝站起身來,負手在閣內來回踱了幾步,嘆了一聲:“這兩年來,國用日匱。平寧夏,征朝鮮,費銀數百萬,眼下倭人蠢蠢欲動,怕又將進行第二次平朝之戰,又不知要費銀幾何。只是國庫空虛,連坤寧、干清二宮因為火災,都無錢重修,國家無錢如此,真是讓人嘆息,不知黃愛卿有何妙法?”
第一次朝鮮之戰時,萬歷帝就問過黃來福相同的問題,眼下又重問,顯見財政的窘迫,萬歷帝的無可奈何。這幾年中,對于相關問題,黃來福也仔細想過,當下他道:“回皇上,依臣反復思量,對于農稅的征用,國朝潛力己是挖掘殆盡。從古以來,只聽說過農民造反,沒有聽說過商人造反的,農民不可壓之過甚,商人則殺之無妨。將來想要財政豐盈,唯有從國家的商稅,礦稅,或是行國債等方面入手。”
依黃來福的想法,大明展到現在,商業繁華,如果商稅征收完善得力,一年收個幾千萬,上億兩銀子,實在是很輕松。依黃來福從筆記本電腦中收載下來的史料中得知道,萬歷期中,大明的商業稅收入中,包括鹽稅有250萬兩,茶稅有
兩、市舶稅有兩、通過稅有60萬兩、營業稅有20)不過區區340萬兩。
而放在南宋末時,光是鹽、酒、茶三項,一年收入就為萬貫,假設宋代一貫錢大約相當于明代的一兩銀子,這便意味著宋朝在這三項上地稅收是明代的十七倍!還不計其它的商稅收入。明末的商業繁華,肯定是過宋末的,所以說,大明在商稅礦稅的征收上,是非常有潛力可挖的。
不過這如要征收,便涉及到非常復雜的事情,畢竟現在的大明是官商一體,進行經商的人都是官員們地家人或奴仆,任何賺錢地行業,都有他們的身影在后閃動。動了那些商人的錢,便等于動了百官們的錢,百官又全是文人,高級知識分子,掌握了此時全大明的話語權,可想而知,到時會有一場血雨腥風地爭斗。不過黃來福倒是知道萬歷帝有這個魄力與膽色,換成他軟弱的老爹隆慶帝,黃來福便不會說這番話了。
黃來福說話這么直接,萬歷帝不由輕咳了一聲,不過他就欣賞黃來福這種性子,直上直下,不虛偽,又全是為了自己考慮。他點了點頭,道:“此事朕會仔細思量。”
對于萬歷帝來說,征商稅,開礦等,這是肯定要辦地事,不過他還需要更多的財源,最好是一些立竿見影的財路,當下他轉移了話題,道:“黃愛卿經理三宮皇莊順利,朕有意再將各處皇店交于愛卿經營,你看如何?”
黃來福道:“臣謝過皇上厚愛,不過皇店不比皇莊,各類事物繁雜,各位經理皇店的公公們也管理得不錯,臣自認不比他們更高明,或許,臣可以進項一些賺錢的項目,與各位公公一起經理。”
確實,皇莊自己有后世的眼光見解,可以依大農場似地方法獨特展。不過在商業上,黃來福不認為自己就比眼下大明各位商賈太監們更高明。在此時的大明,商業繁華,光光在北京,就有商販四萬余戶,經營范圍涉及130多個行業。在江南江北,豪強大賈們也是不計其數,擁有百萬或千萬地富商比比皆是,如此時的大鹽商譚景清、大珠寶商屠宗順、大木材商王天俊等,都是富商巨賈地代表人物。
這些大商賈們,壟斷了諸多的行業,背后又是有著高深地背景,就算黃來福有萬歷帝的支持,但要與這些人竟爭,也是怎么死都不知道。大明初期,本來有眾多的官營手工業工場,分布在全國的各大中城市中,如營繕清吏司,光光在北京,便建立了手工工場什么琉璃瓦、磚瓦、木材、銅鐵器皿、各種木桶、蒸籠、木炭、龍床、家俱、冠冕、袍服、鞋襪等等,都在經營之中,不過到萬歷時期,他們都倒閉得差不多了。由此可見民商的力量。
對于皇店,歷史上名氣不好聽,明史上稱其“盡籠天下貨物,令商賈無所謀利”,事實上,各處的皇店總共加起來,每年經營所得,收入內庫的錢不過八萬兩銀子,就算連皇室的牧場、皇莊、皇店三項合在一起計算,每年也不過二十三萬兩白銀。還不如大鹽商譚景清一年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