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二十四年九月十五日,京師郊外。無彈窗小說網
儀真琉璃廠專門燒造皇家琉璃器皿,擁有瓦窯數十座,每年燒造的琉璃器皿都是個天文數字。六月時,大明皇家玻璃廠在儀真琉璃廠旁成立。其廠內的匠工,自然是從儀真琉璃廠內選拔。
該廠由黃來福控制,自然是采用五寨堡似的工匠制度,月糧穩定,勤獎,懶罰,一時間,玻璃廠雖是設立不久,廠內的氣氛卻是一片生氣,與旁邊仍是依從匠戶制度的儀真琉璃廠形成鮮明的對比。很多儀真琉璃廠的匠工們,看到這邊的待遇,都是內心羨慕,希望能跳到這邊來。
此時,在玻璃廠內的露天大作坊中,正是人氣喧騰,熱浪逼人。在離那些瓦窯不遠的空地上,擺放著一張張的鐵桌子。每每玻璃熔融出窯后,便有數個匠工,喊著號子,將爐內滾熱的玻璃液倒在鐵桌子上面,然后幾個匠工,拖著粗大的生鐵圓棍子,在上面來回碾動著,很快玻璃展平后,便形成和桌面一樣的大塊。
如此一面平板玻璃便成了,當然,經過碾平的玻璃雖然很大,卻并不光滑,還需要磨整。此時便又有幾個匠工過來,將平板大玻璃放在鋪有厚氈的桌子上,并撒一層細砂,又放上另一塊玻璃平板,通過推拉上面的那塊玻璃,細砂便將這兩塊玻璃磨平了。
不過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卻需要五六個匠工連續工作一日以上,而且如此還不行,經過這樣處理的玻璃表面存在著細砂留下的無數紋路,還需要進一步磨光。匠工們用一種極細的礦石粉末和著水,用包有羊毛氈的小木板來回磨擦幾十萬次,再用羊毛氈磨擦幾十萬次。如此,大塊的平板玻璃便終于成了,而且如此繼續磨擦的話,將來這些玻璃還可以制造玻璃鏡子。
在一張鐵桌子旁,黃來福有幸觀看了平板大玻璃地整個制作流程,不由心下感慨,這種手工業制造,還是太慢了,后世的玻璃制造,都是采用自動機器生產玻璃。稠厚的玻璃液不斷地從玻璃熔爐中流出來,經過碾壓,熱稠的玻璃液變成長長的玻璃帶,冷卻后,再用機器磨平磨光切割就成了,哪會如此的麻煩。不過想想,眼下是大明朝,有這個樣子,己經很不錯了,畢竟有著歷史地局限性嘛。
對于黃來福的感慨,他身旁的銀作局掌印太監當然不會知曉,他只是眉歡眼笑的看著廠內的工人們,將一塊塊磨好的大玻璃輕手輕腳搬入倉庫內,每一塊大玻璃,都是等量重地銀子啊。
自七月下大塊玻璃研制成功后,推向市場,立時又是引起京師各界的一片轟動。黃來福以前就說了,為了給黑暗地房屋帶來光亮,人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的。玻璃觀之如水晶,雖然不如琉璃雅麗,但看上去還是一樣的高檔華貴,而且比窗紙或是牛角片亮麗得多了,在窗戶上裝上一塊玻璃,是多少的氣派?
一時間,雖說黃來福將大塊平板玻璃的價格定得很高,然而購還是如云,不說京師的官員富戶們,爭先以安裝玻璃窗戶為榮,就是萬歷帝,都決定將皇宮內的所有窗戶全安上玻璃。而且不但京師,大明各處的城市富戶,也是紛紛訂購,造成了旺盛的需求,自然帶來了滾滾地財源。雖說這玻璃廠的大利都是歸萬歷帝與黃來福,然后銀作局掌印太監也是分得不少好處,自然是整天樂陶陶的神情快活了。
眼下在玻璃廠外面,就有不少商人在排隊等候,希望能第一時間搶到貨。而玻璃廠各地的定單,己經排到了年后。為了早日得到貨,各地商人們是使出看家本領,就是銀作局掌印太監,也知收到了多少人的紅包與宴請請柬。
想想以前自己的蕭條生活,銀作局掌印太監就是感慨不己。
黃來福負手在廠內巡視了一會兒,最后作出結論:“玻璃廠的人手還是太少,需要大量增加,否則定單忙不過來。這事要抓緊,時間就是金錢……陳公公,這事情,就勞煩您老人家了。”
大明二十四監的宦官向來傲慢,不過在黃來福面前,這位銀作局掌印太監卻是臉上笑開了花,他道:“啊喲,黃軍門這是說哪的話,我們之間,還說什么勞煩不勞煩的,黃軍門商請下來,咱家照辦就是。”
他笑靨如花:“說起來,咱家還要感謝黃軍門,要不是軍門設玻璃廠,又作出這大塊玻璃之物,咱家哪有現在地好日子?”
對于大明的皇匠來說,燒制玻璃,其實不是問題。論玻璃與琉璃地燒制,琉璃更為不易,制作過程冗長,過程費時,選擇原料還嚴格,需要采用珍貴的天然琉璃石與琉璃母,后期還需要數十道工序精心打磨。所以在中國,琉璃是一種士大夫地品味文化
件琉璃品都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與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