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歷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這天地漢城己是大雪紛飛,天氣酷寒,經過一系列的籌備,大軍決定在這日出擊。
早在前些時間,明軍密使李大諫便私下與小西行長暗通款曲,希望小西行長假裝抽不開身。小西行長向與加藤清正生怨,豈肯放過這借刀殺人的良機?自然求之不得。此外,明軍又派死士黃慶賜前往西生浦加藤清正處,詐議和,使其放松警惕。
而同時間里,明軍則是集結重兵,準備出擊,眼下時機己經成熟了。
這天里漢城全城戒嚴,而數萬明朝大軍,則在城下集合,總督邢陪,還有朝鮮國王李等人,親往送行,漢城百姓,更是傾城而出,手持香燭為大軍祈禱,祝愿旗開得勝。
大軍浩浩蕩蕩過江而過,過江時,統領全軍的楊鎬見己方兵強馬壯,將佐以下壯氣可掬,不時豪氣大,在馬上口占四絕詩句一:“長子帥師吾豈敢,誤承兵柄付書生。南山大河行軍令,龍虎雄才聚柳營!”
眾將都是大聲叫好,只有黃來福暗暗搖頭,這些文官們,將打仗作旅游啊,還吟風弄月的。
此后,每過數十里,楊鎬都是吟詩一,讓黃來福叫苦不迭。
幾日后,大軍到達忠州后分兵,按原先計劃,一路攻慶州,一路攻泗川,一路攻順天。
很快,麻貴與黃來福,便率軍攻入無人防守的全州。次日,南原光復,兵指泗川。不過兩座大城都幾乎被夷為平地。城內尸如山積,片瓦不存,日軍撤退時,殺光了城內所有的朝鮮人。
而另一路明軍,很快也攻占了慶州,并擊敗了日軍前來的增援部隊,余慌亂收縮兵力,退守蔚山倭城自保。
面對明軍與朝軍的數路進攻,日軍分不清明軍的主攻方向,亂成一團,互相拼命呼叫增援。
一直到了萬歷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另兩路大軍突然改變方向,與楊鎬的左路軍一起,在距離蔚山不到百里的慶州會師,大明方向的意圖終于完全揭開。
而此時大明與朝鮮的聯軍在慶州總共有五萬余人。日軍在蔚山之地約有兵力二萬人。
……
眼下在蔚山的主將是加藤清正,早在十一月中明軍出兵來,加藤清正就知道他們不會放過自己的蔚山之地,因此這些時間內,他更是加緊修筑城防。
第一次朝鮮戰爭后,日軍在朝鮮沿海修建了許多堅固的堡壘,統統稱之為“倭城”。這些倭城都是以巨石為壘,依山而建,堅固無比。這些倭城密密麻麻,布滿了朝鮮半島的南部沿海,主倭城有駐兵五千人,支倭城有駐兵兩千人。
加藤清正駐防的蔚山同樣是依山傍水,堅固無比,他仍閑不足,又在離蔚山約兩里外,太和江邊一座約五十米高一個叫島山的小山上修建倭城,名為島山城。
該城是以城中將領居住的內城為中心,內城高十五米,周長兩里多,城墻全以大石條砌成。城最外端也圍起一道土墻,以保衛石墻之外的設。這還不夠,石墻之后,又豎起十余座箭塔,嚴陣以待。
由于時間緊迫,在島山城的修建中,蔚山的全體日軍一起上陣,上至武士足輕,下至民夫苦役,都在拼命的勞作中。
眼下天氣己是非常的酷寒,加之工程浩大,又加上缺糧,許多日本來的民夫都是餓倒累倒凍傷,為了節省糧食,一些管事便將那些已不堪使用的民夫趕到城外,任其自生自滅。
最后島山城終于在明軍進攻之前完工,形成了一個完善的防御體系。島山城東與蔚山城相連,從水路沿太和江可通西生浦倭城,經彥陽或西生浦又可以到達釜山。
有了這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加藤清正內心會安慰了些。
……
兵貴神,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大明與朝鮮聯軍五萬余人,從慶州浩浩蕩蕩來到蔚山城下。第二次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蔚山之戰終于拉開了帷幕。
二十三日清晨,游擊擺寨率步兵一千人為先鋒,率先突襲蔚山城,參將楊登山率精騎三千為后援。守城日軍見明軍人少,紛紛出城迎戰,并將明軍擊退,不料追擊途中,楊登山領騎兵殺出,日軍大敗,就陣被斬二百三十四級。
余日軍丟棄槍刀,奔命潰散,他們不敢回蔚山,往島山倭城撤退,隨后明軍占領蔚山城,城內倭人大半被殲,余同樣逃亡島山。
明軍戰告捷!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