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二十六年九月十一日。全文字閱讀
黃來福與麻貴先領著東路軍三萬余人,到達了西生浦倭城下,這里盤旋著日軍的加藤清正部。見明朝大軍浩浩蕩蕩而來,加藤清正是膽戰心寒,只是緊閉城門不出。
黃來福并不領軍攻擊,只是將城圍團團圍困,此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只是做些小規模的出擊。余的兩路軍馬同樣是依黃來福布置,在泗川城下,在順天城下,都是團團將倭城圍住,圍而不打,意圖困死城內的日軍。
如此下去,戰爭形勢可說是對日軍大大不利!他們盤踞幾處孤點,互相不能支援。而且此時大明水師總兵陳率領大明與朝鮮的水軍,進入對馬海峽,在朝鮮沿海巡航著,只要有日軍的補給船上來,便上前圍攻,史載日軍水師“及見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很快,在朝日軍的后勤補給成了最大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朝日軍不由軍心大亂,他們己經快要彈盡糧絕了,而且他們嘗試出城攻擊明軍,卻是被嚴陣以待的明軍打得慘敗,各自丟下幾百具尸體狼狽逃回城內,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全線撤退崩潰己成必然。
其實與以前的島山倭城一樣,泗川倭城與順天倭城都是牢固無比,特別是小西行長盤據的順天倭城,可說是標準的一座石垣城,三面環海,只有西面連接6地。幾年的心血下,其石墻沿丘陵修筑,內筑三層天守閣,真是堅固無比,易守難攻。與加藤清正建的島山城和西生浦城一樣,堪稱建筑的杰作,不過明軍圍而不攻,再堅固的城池也成為擺設。
歷史上明軍全線反擊,再次攻擊這些城池時,都是傷亡慘重,特別是中路軍的董一元部,在攻打晉州與泗川時,由于火藥爆炸,將士們恐慌撤退時被日軍追擊,死傷近萬人,傷亡數差點過了歷史上的蔚山之戰,不過由于眼下黃來福采用了圍而不戰的策略,所以避免了這些傷亡,而且對日軍形成了更大地壓力。
海運被掐,沒有了后勤補給,三座主要倭城內的日軍都是彈盡援絕!在朝日軍原定于十一月初五日全線撤軍,不過眼下己經是絲毫堅持不下去了,特別是此時豐臣秀吉的死訊早己在軍內傳開,不論是日軍中的高級將領還是普通士兵,都沒有絲毫的戰心,只想逃離朝鮮這個可怕之地。
十一月初二日,先地,盤據在西生浦倭城的加藤清正率先棄城而逃,黃來福令麻貴追擊,在日軍潰退途中斬敵二千余級,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西生浦倭城。
加藤清正剛逃到釜山時,黃來福又率大軍追到,又被斬殺數千級,最后他與余部日軍狼狽浮海而逃時,又遭到陳率領的大明與朝鮮水師攔截,傷亡慘重,加藤清正逃到日本時,只剩約一小半的兵力。
隨后是駐順天城地小西行長部第二軍逃跑。準備與泗川城地島津部第五軍一起。到巨濟島集結。然后候船回國。不過海路卻是被明朝水軍封鎖。逃跑不得。
小西行長大急。派人到泗川求援。駐扎在泗川地第五軍島津義弘為小西行長好友。當即率本部人馬。并聯合固城地立花宗茂。南海島地宗義智。率戰艦五百余艘。一齊撲向順天城。
黃來福早知歷史。當下令陳率水師在露梁海上埋伏。而在這之前。副將鄧子龍己被黃來福招去議事。所以露梁海戰。以明軍水師總兵陳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指揮為主。李舜臣是朝鮮當地人。又精通水事。對露梁海一帶地風向、海流、潮汐、礁石分布等都非常了解。熟悉環境。己是勝利了一半。
在軍務配置上。兩國聯軍水師共計戰船計四百艘。兵力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其中明軍水師五千人。朝鮮水師傾巢出動。人數達一萬人左右。聯軍水師主力自古今島出后。便在左水營建立了指揮基地。在軍力配置上。陳磷指揮地明軍主力艦隊為左翼。李舜臣指揮地朝鮮艦隊為右翼。另有前鋒艦隊三艘巨艦。
很快。明軍水師副將陳蠶。游擊張良相。朝將李莞便率一百只戰船占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第二軍退路。接著又以明參將陳策、游擊季金、朝將樸仁老率戰船五十艘。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十一月十七日。日軍艦隊如約中伏。雙方展開大海戰。
日軍雖說有戰艦五百余艘,然而很多船連龍骨都有,船上也沒多少遠程火炮之類的武器,而明軍卻有幾十艘的大福船,兩側都裝備有十門的千斤佛郎機,射程達數百米,還有無數的迅雷炮,嚕密鐃,弩箭、火藥弩之類的武器。
就是朝鮮水師的龜船,也是日軍所吃不消地。
一時間明朝水軍左右掩擊,火炮齊鳴,矮小的日艦毫無還手之力,一艘接一艘地著火沉沒,許多水手不得不跳入冰冷的海水,但只有少數能游到南海島逃出生天,海面上盡是斷~殘櫓和日軍的尸體。
戰斗中,明軍還使用了新式武器:一種如導彈般的火箭,還有一種用繩索控制擊地水雷。
激戰中,朝將李舜臣陣亡!
當這場東亞最大規的海戰結束后,明鮮聯軍共俘獲日船近百艘,擊沉日船一百余艘,焚毀近三百多艘,至少殲敵一萬三千多人,殘留日軍逃上岸后,又被圍剿約千余人,合計日軍在一萬四千人上下。
日將島津義弘趁亂逃脫,輾轉經南海島換乘小船歸國,殘存日船6續抵達對馬島,經清點只剩下五十幾艘,日軍第五軍基本被殲滅。此戰后,小西行長第二軍團更是絕了逃跑地念頭。
露梁海戰大捷后,消息傳出,朝鮮舉國若狂,消息傳回大明,萬歷皇帝也是龍
,稱露梁海戰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不過隨訊傳開后,朝鮮軍民無不震驚慟哭,陳與李舜臣交情頗好,也是悲痛不己,黃來福也是下令祭祀。
后來李舜臣地靈柩被運回老家牙山時,一路上朝鮮百姓白衣縭素,無不是扶柩痛哭,最后朝鮮國追贈其右議政官職,賜謚號忠武。
戰后,朝鮮沿海的百姓在巨濟島,古今島,閑山島以及牙山等地為李舜臣立廟,并豎起了諸多地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