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年來,靠近塞外的偏關堡繁華了許多,由于總督及老營堡一帶屯田,加上塞外的墾殖開拓,與歸化城的三娘子貿易,都讓偏關堡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得利。閱
今年秋收,偏關與老營堡一帶的屯田三十萬畝中,產糧高達三十五萬石,遠遠地滿足了當地的駐軍需求,還有余力外送。加上偏關也算是塞外與山西鎮內地的必經之地,大批的商隊糧隊都要從這里經過,讓秋后的偏關堡更是熱鬧起來。
眼下到塞外墾殖的移民越來越多,塞外的農場村落越見的多起來,最遠的商隊屯民們,己經到了后世的包頭一帶屯墾開荒。
讓大明邊鎮民眾意外的是,這些塞外的移民到了邊地后,他們開墾出來土地,種植出來糧食后,才不過幾年時間,不但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有余力向大明內地輸送了,這就讓人非常奇怪。
一直在人們的印象中,塞外都是些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向來難以養活自己,不然的話,為什么幾千年來草原上的胡人總是養活不了自己,而經常要向中原地帶劫掠呢?
就是中原國度,向來將這些地方視為累贅之地,因為這些地方難搞農事,在這些地方的駐軍后勤補給總是朝廷的一個巨大壓力,老見投入,不見收支,最后只好無奈放棄。就算有些中原王朝堅持在當地駐軍,也只是看中其軍事意義罷了。
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現在然反過來,塞外之地開始向中原內地輸送糧食,讓第一次聽聞的人有天地顛倒的感覺。
如果塞外向輸送牛羊馬匹或許眾人還不會奇怪,事實上些年中,由于漢蒙雙方互市,加上漢人蜂擁到塞外經營草場畜牧,這些年中,從塞外到山西鎮的許多地方,己經形成了諸如許多:牛道,羊道,馬道的專門道路。每年中,都向山西鎮提供了大批的牛羊馬匹等。
現在塞外卻是開始向內地輸送食由不得眾人不大驚小怪了,也引起了各界好一番議論,當時《五寨堡新聞報》也專門開辟專欄介紹了此事,消息傳到京師,又是引起一番大驚小怪,成為當時茶樓酒肆的好長時間的熱門話題。
不過大驚小怪久了人慢也就習以為常了,只是很多人也改變了以往的印象,對前往塞外的心更熱切罷了。
畢竟明內地土地寶貴且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而往塞外那邊。隨便一個男丁可以分到很多地土地。以往眾人還認為那些苦寒之地。分來地土地無足輕重。只是抱著不要白不要地想法罷了。
眼下卻現這些土地以養活自己及家人。還有余力向大明內地輸送糧食。在塞外屯田。前景光明由不得各人想法改變了。
……
今年塞外各屯田農場。在秋收后有大批地糧食經由商隊糧隊往大明內地而來。或往延綏鎮。或往大同鎮或往山西鎮。
眼下從塞外往山西鎮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6路種是走水路。
顯而易見地。走6路。路上耗費極大。因此走黃河水路。便成了許多商人糧隊地選。
應運而生,偏關附近靠近黃河邊的關河口村便一下子熱鬧起來,往常荒涼的小村莊大興土木,己有新興商業城鎮的味道。
本來黃河這條線,能作為優良渡口的地方不多,而關河口這個地方,是偏關境內關河流入黃河的匯合處,形成一個沖積小平川,地形開闊,而且河道深,可自然靠岸,又靠村落近,又距離偏關城近。到了偏關,那里有良好的水泥路通往五寨堡等地,作為渡口碼頭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不論是從內地北到塞外,寧夏等地的商船,還是塞外到山西鎮內地的商船,都必須經過這里。加上關河口渡優良的地理位置,一時之間,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一個水運商埠碼頭。
每天商船云集,從碼頭出時,船漢們搖著槳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地在黃河水上行使,船只的數量數不勝數,景色非常壯觀!那種繁榮熱鬧的景象,令整個偏關城的人,乃至整個黃河沿線的人都是羨慕非常,各地的女人們也都以能嫁入關河口村為榮。
經過幾年的經營,關河口渡己經形成了幾條主要的水運路線,最遠達到寧夏、甘肅一帶,不過最常見的,是北上時,運送一些內地的布匹雜貨,還有一些五寨堡的產品等,到黃河兩岸一帶的農場村落中販賣。
然后從這些地方裝運糧食順流回來,或到關河口渡停下,在碼頭停泊、卸貨后,將運來的糧食堆積于河岸的糧倉中,再由外地的商人雇勞力趕著驢、騾等將糧食馱運到偏關,再行銷到外地去。
或是從塞外出到關河口渡后并不卸貨,而是一直順流而下到河曲、保德、等地卸貨,有時還南下到禹門口、河津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