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馮志明會率先詢問李文晉,其實是有原因的。
他要先確定,這件事背后,有沒有李文晉的支持。
或者說。
在馮志明看來,李耀東和徐輝祖的行為,雖然看上去有點詭異,但仔細想想倒是合情理的。
說到底。
沈青云和李建軍的做法,是屬于他們職責范圍之內的,哪怕自己是市委書記,也不能指摘人家做的不對。
但李耀東和徐輝祖這兩個人突然跳出來,屬實讓馮志明有點意想不到。
原本他沒有把他們計算在內,一直以來都覺得可以爭取這兩個人進入自己的陣營,成為自己在市委常委會當中的臂助。
哪怕之前跟李耀東這個組織部長在一些人事任免的問題上有點沖突,馮志明都覺得,自己可以說服對方。
可是現在。
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想錯了。
這兩個人能夠被省委派下來進入錦城的市委常委會,或許不一定是李文晉那邊的人,但肯定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這聽上去有點荒謬,但確實是事實。
市委組織部長跟自己不是一條心,市財政局長又陷入了桃色新聞,涉嫌殺人,馮志明忽然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小心一些了。
這不是馮志明謹慎,而是事實如此。
體制內的干部們都知道,組織部長是個不得罪的角色。
為什么?
因為組織部長掌管著干部的調動、提拔、考核。
可以說,誰能升職、誰要調走,全看他的心情。
這個心情背后,其實是權力博弈。
組織部長是書記的左膀右臂,很多干部提拔的決定,都是他和書記商量的結果。
這里就有個潛規則了,想升職的干部,除了要籠絡書記,還得搞定組織部長。
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覺得只要和書記搞好關系就行了。
實際上,組織部長有時候比書記還難搞。
因為他掌握了干部的檔案命運,很多人事操作都是他在幕后做的。
比如,某個干部業績明明不錯,但組織部長一句話就能讓他涼涼,理由可以千奇百怪,比如黨性不強、作風不實這些虛頭巴腦的理由,真要打壓你,隨便找個帽子扣上就行。
財政局長就更不用說了,作為負責全市錢袋子的一把手,財政局長主要負責編制和執行財政預算和決算、管理和監督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政府采購和國有資產等。
此外,還需要協調本市的財政與稅務部門的關系,還需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這里面的貓膩太多了。
最明顯的例子,之前沈青云跟馮志明關系好的時候,市公安局這邊涉及到的財政撥款,焦海青從來都沒有拖延過。
但后來隨著沈青云和市委這邊的關系變得緊張,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市公安局的不少撥款,被財政局用各種理由進行拖延。
哪怕沈青云是市委常委,也拿焦海青沒有辦法。
畢竟人家管著錢袋子,只要說沒錢,任何人都只能忍著。
………………
李文晉這邊,聽到馮志明的問題,他看了看沈青云,發現沈青云也是相當的意外,頓時就明白這里面的貓膩了。
能夠被王文杰委以重任,并且信任這么多年,李文晉還是很有幾分本事的。
他只是看了一眼沈青云,便對馮志明說道:“書記,我看這個事情咱們還是再深入調查一下吧。”
聽到這句話,馮志明的臉色頓時變得難看起來。
他明白李文晉的意思,很顯然李文晉跟李耀東等人哪怕不是一伙的,但也打算趁著這個機會,把焦海青從財政局長的位置上拿下來。
想到這里。
馮志明咬咬牙,沉聲道:“我看不如這樣,讓焦海青同志去信訪局做局長吧,財政局長的人選,咱們再研究一下。”
說著話。
他看向李耀東道:“耀東同志,你從組織部的備選干部當中選兩個合適的人。”
不愧是老江湖,在發現情況不對勁之后,馮志明果斷選擇了認慫,準備把焦海青保下來再說。
可聽到他的這個建議,沈青云眉頭卻皺了皺。
很多人對于信訪局這個部門沒什么印象,一聽名字就覺得沒什么存在感。
因為信訪局表面上是處理老百姓的上訪問題,看上去好像沒什么權力。
馮志明身為市委書記,平時忙得要死,怎么會關心這種清水衙門的事?
但實際上,信訪局是各級黨委一把手掌握民情的一個隱秘武器。
通過信訪局,一把手能直接了解老百姓對轄區各個部門的真實評價。
一把手要的,不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成績單,他更在乎的是“問題清單”。
信訪局就是掌握這些問題的“情報站”。
信訪局長,雖說級別不高,但絕對是一把手的心腹。
因為信訪局每天處理的,都是最棘手、最麻煩的事情,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直接影響一把手的政績和升遷。
真要是按照馮志明的這個說法處理焦海青,其實等于是把他從一個重要部門,調到了另外一個重要部門。
從某個角度來說,他手里的權力甚至還更大了一點。
畢竟財政局是管著錢袋子不假,但碰上一些權力更大的領導,他拿捏不了人家。
但信訪局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