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您這是為難我。”
胡國忠看著沈青云,苦笑著說道。
車子里只有他和沈青云,再加上司機秦海川,讓他評價一手提拔自己的老領導,胡國忠捫心自問,還是有點說不出口。
“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沈青云淡淡地說道:“老陳書記是個好人,他的性格很好,有口皆碑,就連省委省政府那邊的領導們,對他都是贊譽有加,稱贊他是個好人。”
頓了頓。
沈青云平靜的說道:“但好人就是好官么?”
“這……”
胡國忠沒吭聲,但他很清楚的知道沈青云是什么意思。
就像沈青云說的那樣,一個好人未必就一定是好官。
在官場的復雜生態中,好人與好官的畫像往往存在顯著分野。
一個對人溫和、樂于助人的好人,如果缺乏為官的核心素養,未必能成為造福一方的好官。好人的底色多是共情與妥協,他們習慣以道德溫情化解矛盾,卻可能在原則問題上陷入搖擺。比如面對違規審批的請托,好人或許因抹不開情面網開一面,看似顧全了人情,實則損害了制度公正。
而好官的首要準則是堅守公共利益,需在人情與法理間劃出清晰界限,這種不近人情恰恰才是為官的本分。
治理需要專業判斷與決斷力,這與私人道德層面的好并無直接關聯。
有些干部待人誠懇、毫無私心,卻因缺乏戰略眼光和攻堅魄力,在產業轉型、拆遷改造等硬骨頭面前踟躕不前,最終錯失發展機遇。
反觀那些敢于打破陳規的官員,雖可能因觸動既得利益而背負嚴苛之名,卻能推動區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官場的本質是公共權力的運行場,好官需兼具菩薩心腸與雷霆手段:既要有體恤民生的溫度,更要有執行制度的硬度。
如果僅以私人道德的標尺衡量官場角色,恐怕只會陷入鄉愿誤事的困境。
陳正華這個人,在沈青云看來,雖然屬于是好人,但恰恰因為他這個老好人的性格,才造成了今時今日華陽市的窘境。
別的不說,張東哲一個市委副書記能被人舉報多次而不倒,這里面的學問實在是太大了。
甚至于,最開始沈青云看到那份舉報材料的時候,都專門問過田富國,陳正華是不是張東哲的保護傘。
但田富國表示,經過省紀委的調查,陳正華這個人屬于非常清廉的干部,沒有任何問題。
最后,他告訴沈青云,陳正華是個老好人。
當老好人這三個字從田富國嘴里說出來的時候,沈青云就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因為他很清楚,任何時候,官場當中的老好人,往往比那些壞人的危害還大。
簡單來講,一個心慈手軟的老好人,甚至還不如一個一門心思往上爬的貪官污吏。
畢竟后者起碼為了政績還會做一些事情,但前者,往往會因為想平衡各方面的要求最終選擇息事寧人。
胡國忠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聽到沈青云的話之后,才會陷入沉默當中。
“老胡。”
沈青云看著胡國忠,淡淡地說道:“你有沒有想過,離開華陽市,你能去哪里?”
胡國忠一怔,隨即頓時不吭聲了。
他明白沈青云的意思是什么。
或者說。
沈青云的這個暗示,讓胡國忠意識到,自己之前有點想當然了。
他是陳正華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參加工作這么多年一直在華陽市工作,他的根基都在這里。
離開華陽市,想要保持現在的權力地位,那無疑是癡人說夢,陳正華都已經退居二線了,人走茶涼的道理,沒有人不清楚。
說句不夸張的話,接下來老爺子自己能全身而退,都要看他這個市委書記在任上有沒有做錯什么事情。
想要指著他幫助自己,那無疑是不現實的。
這種情況下,要想在官場當中像從前那樣如魚得水,自己其實只有一個選擇。
那就是向沈青云這個新任市委書記靠攏。
“書記,我謝謝您的看重。”
胡國忠猶豫了半天,最后小心翼翼的說道:“您放心,市委這邊的工作,我一定配合好您。”
“呵呵。”
沈青云笑了笑,卻沒有再說什么。
有些話點到為止就好,說的太多就顯得太刻意了。
自己有心拉攏胡國忠,也算是給他一個機會,如果這人還執迷不悟,不愿意把握這個機會,那沈青云也不介意從其他地方再提拔一個人上來。
………………
車子很快就回到了市里,沈青云也沒有廢話,便讓眾人散去,各自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