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陸地豐收結束后,捕撈季隨即開始。世家子弟們聽聞可以參與海上作業,紛紛主動要求加入,并愿意支付費用。季如歌認為這是可利用的勞動力資源,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捕撈船隊由五艘中型漁船組成。每艘船配備經驗豐富的船長一名,船員四名。參與體驗的世家子弟共三十人,分為五組,每組跟隨一艘漁船。登船前,所有人員集中接受安全培訓。船員演示了救生衣的正確穿戴方法,講解了海上作業的基本規則和應急措施。
船隊于清晨出發。第一項作業是撒網捕魚。船員向世家子弟展示如何判斷魚群位置,如何根據風向水流調整船位。學生們在指導下參與撒網操作,學習控制網具的沉放速度和范圍。起網時,眾人合力將沉甸甸的漁網拉上甲板。網上來的有鯖魚、鯡魚等常見海魚,也有海星、水母等海洋生物。船員趁機講解不同魚類的特征和捕撈季節。
第二項作業是蟹籠捕撈。船隊駛向預定海域,這里已提前布設了數百個蟹籠。船員演示如何用鉤索打撈蟹籠,如何判斷籠中螃蟹的品種和規格。學生們輪流操作打撈工具,將蟹籠逐個提起。收獲的主要是梭子蟹和雪蟹。他們學習如何安全地抓取螃蟹,如何區分公母,如何測量甲殼寬度以判斷是否符合捕撈標準。不符合標準的個體被立即放歸大海。
午間,船隊在指定海域停泊。船員用剛捕撈的海鮮制作午餐。學生們參與處理食材,學習如何清理魚鱗、去除內臟,如何蒸煮螃蟹。新鮮的海產只需簡單烹飪就十分美味。用餐時,船長講解海洋漁業資源現狀和可持續捕撈的重要性。
下午進行貝類采集。船隊駛向淺海養殖區。這里養殖著牡蠣、貽貝等貝類。學生們換上防水褲,跟隨養殖員進入齊腰深的海水。養殖員示范如何識別成熟貝類,如何使用特制工具進行采集。他們學習到貝類的生長周期、養殖方法以及加工保存技術。
隨后進行海藻采集。船員介紹了幾種常見食用海藻的特征和營養價值。學生們使用長柄鐮刀割取海帶、裙帶菜等海藻,并在船上進行初步處理:清洗、分類、晾曬。他們了解到海藻的多種用途,既可食用,也可作為工業原料。
在返航途中,船員指導學生們進行漁獲統計。每條船的漁獲都要按品種、規格進行分類稱重,記錄在冊。這些數據將提交給漁業管理部門,用于資源監測和產量統計。學生們學習使用各種計量工具,掌握基本的數據記錄方法。
回到港口后,漁獲被送往加工廠。學生們參觀魚類的處理過程:去鱗、去內臟、清洗、分級、包裝。部分魚獲進行腌制或熏制加工。在加工車間,他們了解到水產品保鮮技術和加工流程。
當晚舉行總結會議。漁業負責人展示本次捕撈的各項數據,分析作業效率。每位參與者獲得一份捕撈體驗證書,以及他們親手捕撈的部分海產。世家子弟們可以自行決定將這些海產帶回家,或交由廚房加工成晚餐。
季如歌特意來到現場,聽取學生們的體驗反饋。多數人表示通過此次實踐,對海洋漁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有人提出改進捕撈工具的建議,有人對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出見解。這些意見都被詳細記錄。
此次捕撈體驗活動達到多個目的。世家子弟們親身參與海上作業,掌握了基本的捕撈技能,了解了漁業生產全過程。漁業部門獲得了額外勞動力和資金支持。船隊在此期間捕獲的海產全部進入市場,創造了經濟效益。
活動結束后,參與者需提交實踐報告。報告內容需包括作業流程記錄、數據分析和改進建議。這些資料將作為漁業管理的參考依據。
北境計劃將此類體驗活動常態化。未來考慮增加更多項目,如深海捕撈、水產養殖、漁業資源調查等。同時將制定更完善的安全規范和操作標準,確保活動順利開展。
通過這種方式,北境既滿足了外界對海洋漁業的好奇,又傳播了可持續捕撈的理念,還為漁業發展帶來了實際幫助。這種實踐教育模式逐漸成為北境特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體驗學習。
北境在完成陸地和海洋的豐收后,舉行豐收祭典。這是一場集體慶祝活動,內容包括歌舞表演、聚餐交流和各種娛樂節目。祭典期間也提供交易平臺,讓人們能在冬季來臨前進行最后的集中交易。
原本準備離開的世家子弟們聽說這個活動后,紛紛改變行程決定留下參與。他們得知祭典開放表演報名,前十名獲勝者的影像將在北境各大公共屏幕循環播放,還能獲得當地特產代資格及豐厚獎勵。這些條件激發了他們的競爭意識,決定全力以赴參與其中。
祭典在主廣場和周邊街道舉行。場地提前布置完成,劃分出表演區、餐飲區、交易區等不同功能區。參與布置的工作人員包括專業活動策劃人員和志愿者。
表演報名處從清晨開始就排起長隊。報名者需填寫個人信息和節目內容,通過初步篩選后才能獲得正式參賽資格。評審團由藝術院校教師、往屆優勝者和民眾代表組成。
第一天的節目以民間藝術為主。有傳統樂器合奏,舞獅表演,地方戲曲選段。表演者穿著特色服裝,使用各種道具。觀眾圍在舞臺四周,不時發出喝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