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胥翊跑來東宮,邀哥哥一起去放紙鳶。胥立看著弟弟期待的眼神,又看看案頭堆積的奏章,猶豫片刻還是拒絕了:“皇兄還有政務要處理,翊兒自己去玩吧。”
胥翊失望地離開后,胥立望著弟弟的背影,久久沒有收回目光。景春熙恰好看見這一幕,心酸得幾乎落淚。
當晚,她對胥子澤說:“陛下,臣妾知道您對立兒寄予厚望,可他也還是個孩子啊。今日翊兒來找他放紙鳶,他都拒絕了......”
胥子澤沉默良久,才緩緩開口:“朕何嘗不想讓他有個快樂的童年?但熙兒,你要明白,儲君的教育關系江山社稷。朕必須在有生之年,將立兒培養成一代明君。”
他走到窗前,望著滿天星斗:“你可知道,朕每日看著立兒刻苦用功,心里比誰都疼。但正因為疼愛他,才更不能放縱。這萬里江山,億萬黎民,將來都是他的責任。現在多學一分,將來就多一分把握。”
景春熙依偎在丈夫肩頭,輕聲嘆息:“臣妾明白......只是看著立兒這么辛苦,心里難受。”
“朕答應你,明日讓立兒休息半日,陪翊兒放紙鳶可好?”摸摸她的頭又安慰她道。
然而第二天,當胥子澤提出這個建議時,胥立卻拒絕了:“父皇,江北雪災的后續事宜還未處理完畢,兒臣不能懈怠。”
胥子澤與景春熙對視一眼,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復雜的情感——既有欣慰,也有心疼。
隨著時間推移,胥立在政務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這日朝堂上議論科舉改革,眾臣爭論不休。胥立靜靜聽了半晌,忽然開口:
“本宮以為,科舉取士重在選賢任能。如今士子多埋頭經義,不通實務。不如在科舉中加試實務策問,選拔通曉民情的人才。”
這個建議讓滿朝文武眼前一亮。胥子澤欣慰地看著兒子,當即下旨命禮部研究具體方案。
下朝后,胥子澤特意留下胥立,細細講解科舉制度的沿革與利弊。胥立聽得認真,不時提出精辟的見解。
“父皇,”胥立忽然問道,“兒臣近日讀史,見前朝多因皇子爭儲而動蕩。為何父皇不擔心兒臣與翊兒......”
胥子澤欣慰地笑了:“因為你與翊兒兄友弟恭,這是最讓朕放心的地方。立兒,你要記住,為君者不僅要治國,也要齊家。家不和,國難安。”
胥立鄭重地點點頭:“兒臣謹記父皇教誨,定不會兄弟相殘,即使將來,定會安置好弟弟妹妹。”
大康八年的元宵節,宮中設宴。胥立以太子身份主持宴會,舉止得體,談從容,贏得宗室交口稱贊。
宴席散去后,胥立卻一個人站在宮墻上,望著遠處的萬家燈火,出神好久。
胥子澤悄悄走到他身邊:“立兒在想什么?”
“父皇,”胥立輕聲說,“兒臣在看京城的百姓。他們在過節,很快樂,兒臣也跟著快樂。”
胥子澤順著兒子的目光望去,只見街市上燈火通明,游人如織,一派盛世景象。
“讓百姓永遠這般安樂,就是為君者的責任。”胥子澤拍拍兒子的肩膀,“立兒,你要記住今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