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郭先生的說書先生,有些為難的看了眼底下的老客兒們,又轉頭看了眼茶樓掌柜。
掌柜此時也等著他繼續讀報紙呢,見郭先生看過來,有些不解的走到了臺上。
接過郭先生遞過來的報紙一看,茶樓掌柜也是猛地睜大了眼睛。
“掌柜,您看……”
掌柜轉頭看了眼底下有些聒噪的茶客們,一咬牙道:“讀,這報紙是朝廷賣的,既然能賣,那我們就能看不是?”
顧先生眉頭一挑,點頭道:“得。”
重新接過報紙,郭先生再次開始說了起來。
“話說,本朝憲宗皇帝駕崩的時候,也不過才不惑之年,這個年紀莫說是在皇家,就是在我等這些平民之家,那也是鼎盛之年。”
“但憲宗皇帝老爺,為什么會在這個年紀而山陵崩呢?”
“這就不得不說當時的太醫院院使劉文泰了。”
……
相比之前孔家的事兒,皇家的這些隱秘,更加讓百姓們感興趣。
郭先生說書的時候,整個茶樓除了人的呼吸聲,沒有任何的雜音,都安安靜靜的聽著臺上的郭先生講古。
待聽到憲宗和孝宗兩位皇帝,都是被同一個太醫,而且還是同樣的原因治死之后,茶樓內所有人皆是倒吸一口涼氣。
大明百姓和后來那個朝代不一樣,論相對自由得多。
當初被稱作離經叛道的李贄,在民間就擁有大量的擁躉,各家儒生講學,朝廷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尤其是萬歷以后,大明上下更是風氣開放,所以茶樓這些茶客們,在等郭先生讀完報紙后,當即就三五成群的議論起來。
“看看,我就說吧,皇帝老爺就是被那些狗日的給蒙騙了。”
“嘖嘖,這些人的膽子真大,竟敢做下這等事。”
“你們說,憲宗和孝宗,是不是被人故意害死的?”
報紙上只說劉文泰用錯了藥,以至于兩位先帝駕崩,但卻并未給出任何的結論。
這就給了百姓們議論的空間。
宮里的朱由檢一邊伏案寫著大字,一邊聽著王承恩的秉奏。
待王承恩將東廠收集到的,關于京城百姓們的反應秉奏完后,朱由檢放下手里的羊毫,用帕子擦著手道:“看來我大明的百姓們還是明事理的,對嗎?”
王承恩跟在朱由檢身后,躬著身子道:“都是皇爺的教化之功。”
“呵,朕才登基多久?談何教化?”
朱由檢擺了擺手,繼而又道:“東廠密切關注民間的輿論動向,每日一報。”
“臣遵旨。”
雖說這件事是自己乾綱獨斷,但朱由檢還是很小心,生怕輿論會對皇家和自己不利,現在看來,效果還算不錯。
……
隨著報紙上的內容,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都加入到了對孔家,對錢謙益等人的批判中。
而這股輿論很快就燒到了官員們身上,在廠衛的暗中推動下,百姓們開始相信,皇帝都是好的,是一心為民的。
一些苛政惡政,都是那些當官兒的,瞞著皇帝老爺干的。
不信?不信你看看咱大明之前的那些皇帝,都是怎么死的,都是那些狗官害死的。
這種論,在后世都有很大的市場,就更不要說此時的大明了。
對此,朱由檢自然是樂見其成。
同樣的,京里的百官們,也都知曉了事情的始末。
溫府。
溫儼拿著手里的報紙,一路小跑的來到了后院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