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
滿朝文武鴉雀無聲。
殿內巨大的蟠龍柱映著慘淡天光,十分壓抑。
崇昭帝將李桓呈上的奏疏重重拍在御案上,震得御案砰聲作響。
“好!好一個以工代賑!好一個暗度陳倉!更妙的是——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皇帝手掌重重壓在疏文上,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了幾分。
他環視階下,聲音洪亮。
“諸位愛卿,對此三策有何高見?”
階下幾位老臣交換著驚疑不定的眼神,緊握笏板。
戶部尚書周崇禮遲疑片刻,終于出列,對著御座躬身長揖。
“陛下,此計固然精妙,然今糧道阻塞,疫癥橫行,流民如蝗……便有良策,怕也是紙上談兵,恐難施行啊。”
李桓側眸,目光掃過群臣,帶著不容置疑的銳氣。
“周尚書此差矣!以工代賑,化流民為援軍,既可疏通道路、穩固后方,又能安頓人心。”
“暗度陳倉,以冰橇運補給,正是為解黑風口燃眉之急,救太子殿下于危難……”
“抄沒贓銀,設平準倉、惠民藥局,乃固本安民之基!此三策連環相扣,即便不能立時力挽狂瀾,亦可解燃眉之急,爭得一線生機!”
他說罷霍然抬袖,微微行禮,朝眾臣冷眼橫掃。
“難不成諸公要坐視我大梁將士凍餓而死,坐視黎民百姓易子而食,坐等西疆門戶洞開嗎?敢問諸公,除卻空談,又有何良策?!”
幾位大臣被他氣勢所懾,面面相覷,眼神閃爍中,多有驚疑。
不說太子一黨懷疑他借機攬權,培植私黨,立軍威,除政敵。
便是支持端王的人,也鬧不清他此舉是臨危救困還是謀奪大位。
太子被困黑風口,儲君易主,還有比這更一勞永逸的奪嫡良機嗎?
滿殿文武各懷鬼胎,噤若寒蟬。
唯有殿角仙鶴香爐吐出的裊裊青煙,在穿堂風中扭曲變形……
崇昭帝眼神銳利,將群臣反應盡收眼底。
“端王此策條理分明,切中肯綮,可謂安內攘外之定國良計!當賞!”
李桓身著親王朝服,襯得身形愈發挺拔。
他迎著皇帝審視的目光,深深吸了口氣,撩袍跪倒,脊背挺直如松。
“父皇明鑒,此三策連同附上的疫癥藥方、冰橇圖樣,皆非兒臣及府中幕僚所出,兒臣不過代為轉呈天聽,不敢貪功。”
殿內霎時一靜,落針可聞。
幾位老臣面面相覷,目光驚疑不定地在李桓身上逡巡。
“哦?”崇昭帝濃眉微挑,踱步至御案之前,居高臨下地看著跪地的兒子,眼中探究之意更濃。
“那……獻策者何人?竟有如此經天緯地之才,何不宣召入宮為朝廷所用?”
李桓抬起頭,目光坦然,一字一句清晰無比。
“獻策者非塵世中人,現居山野清修,不圖虛名。兒臣斗膽,待西疆困局得解,社稷轉危為安,再來御前為她請功。屆時,請父皇念其有功于社稷,厚賜封賞,以表其德!”
“好!”皇帝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豁然開朗的笑意。
“傳朕旨意!”
他轉身,龍袍重重一拂,帶起一陣涼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