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活著而寫作,寫作是謀生。為寫作而活著,寫作就成了更崇高的工作。”王蒙的這一句話就非常好地闡釋了寫出好文章的關鍵——為寫作而活著,使寫作成為一種崇高的工作!使寫作帶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δ.Ъiqiku.nēt
杜甫為什么能被尊為“詩圣”?因為他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樣一種使命感;曹丕的《典論·論文》為什么能成一家?因為他意識到“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韓愈為什么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因為他已經把“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自己終身的使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文章的使命和責任是重大的,不是玩物,不是游戲。我相信,只要你對文章的作用能有這樣一種深刻的認識,寫出好文章只是早晚的事情,因為人有早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
當然,只對文章有深刻認識還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要把文章寫好,則又并非一件易事。雖然說,如今的報刊網絡上的文章都非常的多。因為工作的需要,也是因為嗜好,所以我時常閱讀。但是好文章卻不多見。特別是當今眾多媒體的文章,多是“官樣文章”、“應景文章”、“懷利文章”……寫些無關緊要的話,說點無妨大局之事。文章欠分量,欠深刻,更欠前瞻性。很多文章變的越來越“八股”,越來越沒有新意,越來越索然寡味。
你也許會問:一篇好的文章究竟應是什么樣子的呢?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難回答的。我想:一篇好文章是不能有什么模式的,每篇文章都應有一個獨創的見解,而那種五段文(一個引,包括三個論點的論題,文章有三個段落,每一段展開一個觀點,最后一段總結這三個觀點),試圖把自己的思想安排成一種模式的文章,你認為好嗎?
《尚書》云“詩志”,古人又云“人各有志”,志不同,則文不同,這種不同就是個性,我們在寫作的全過程,首先就是用自己的話去寫自己獨特的情感,獨特的思想,獨特的認識,獨特的感悟……而絕對不是抄錄,描摹,包括不能對自己的重復,摹仿和再現,它應該是伴隨著我們對自身的每一次發現,每一次升華,每一次頓悟,而作出的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一次心靈表達。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說寫作才能成為寫作,才能成為創造,才能成為“崇高的工作”……
試想想,從屈原到司馬遷,從李白到杜甫,從東坡到魯迅,從漢賦到唐詩,從宋詞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說……有抄錄,描摹,重復,摹仿嗎?完全沒有!如果有,那我們今天讀到的就一定不是《離騷》;不是《史記》;不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
回”;不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不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不是“橫眉伶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些名字,將不可能千古傳頌,這些的文章,將更不可能成為千古絕唱。這些大詩人、大文豪都是大創造者,無論人格、人品,無論文格、文品,無論遺章,遺句,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文章千古事”,“鐵肩擔道義”的重大責任和偉大使命。我們簡直難以想象,如果失去了這些親切的文字、詩句和篇章,失去了這些典籍書冊,我們如今會失落成什么模樣。
這是一個需要很多“為寫而活”并且具有高人格、高人品的好作家的黃金時代,這更是一個需要“極富創造”并且具有高文格、高文品的好文章的全新時代,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太缺乏好文章了!溫總理去年在和文學藝術家談心時,清醒地發出錐心之問:中國為什么出不了大師?一語刺破虛假繁榮包裹著的膿瘡……sm.Ъiqiku.Πet
那么,創造應從哪里開始呢?我想:就從青年人開始,從小小說開始,從責任感、使命感開始吧,既然“小”給了我們這么好的平臺,我們一定要用激情和理智編織美好的未來大文章!一定要用濃墨重彩寫出人生社會的妙文佳構想!一定要用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上精彩一筆!.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