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護盾的研發則更加艱難。傳統的力場生成方式在高維空間中完全失效,科研團隊嘗試了數百種方案,直到蘇若璃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既然無法直接對抗高維能量,那我們為什么不利用維度本身的特性?”她展示的模型中,護盾不再是固定的屏障,而是由無數個微型維度泡組成,每個維度泡都能將入射能量折射到其他維度。
這個理論在實踐中遭遇了無數難題。當第一個實驗型護盾啟動時,整個實驗室的空間開始扭曲,實驗員們的身體出現了部分透明化的現象。“維度張力過載!”林詩語大喊,立即關閉了裝置。但這次失敗讓他們找到了關鍵——必須精確控制每個維度泡的曲率和共振頻率。
經過三個月的攻關,“星盾-Ω”終于誕生。它的表面流轉著液態的星光,當模擬的高維能量束擊中護盾時,能量并沒有被直接阻擋,而是被分解成無數細小的光粒,折射到不同的維度空間。在實戰測試中,裝備了星盾的戰艦成功抵御了持續十分鐘的高維能量轟擊,護盾能量損耗僅為5。
武器系統的改造則借鑒了克萊因留下的意識研究成果。夜梟在戰場殘骸中發現的神秘晶體,經過分析含有特殊的高維物質。科研團隊將這種物質與地球的反物質技術結合,開發出了“維度裂解炮”。這種武器發射的不是傳統的能量束,而是能夠撕裂空間維度的震蕩波。
在一次模擬實驗中,維度裂解炮擊中了一個高維能量體。令人震驚的是,能量體并沒有像常規武器攻擊時那樣消散,而是在維度震蕩中被分解成無數個低維碎片。“就像把一幅三維畫作拆解成二維線條!”負責武器研發的賽博坦科學家興奮地說。
隨著科技革新的推進,宇宙聯盟的各個文明開始共享技術成果。塔蘭族的相位偏移技術與地球的量子科技結合,誕生了能夠在高維空間快速移動的“維度躍遷引擎”;銀河聯邦的暗物質能量研究,則幫助改進了能量護盾的能源效率。這些成果被整合進新一代的“曙光級”戰艦,它的艦體表面布滿了流動的能量紋路,仿佛是一艘由星光編織而成的方舟。
當第一支裝備全新科技的聯合艦隊在星云前集結時,林遠站在旗艦的指揮臺上,看著舷窗外閃爍的戰艦燈光。這些凝聚著無數智慧結晶的科技成果,不僅是對抗高維威脅的武器,更是人類文明向未知挑戰的象征。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前方——暗熵議會的陰謀仍在暗處發酵,而高維空間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