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算半個吧,惜春不算討厭妙玉,只是覺得妙玉不算出家人。
惜春雖與妙玉的來往不少,她卻認為妙玉雖然潔凈,畢竟塵緣未斷。
這話不簡單,是說她人雖然干凈,心不單純嗎?
惜春是認為妙玉不算虔誠的修行之人,后來惜春出家,才是真正的斬斷塵緣。
李紈一個掩藏所有悲喜的人,卻說出了不喜妙玉的話,對于李紈是一個難得的事情。
李紈喜歡櫳翠庵的紅梅,想要一支來插瓶,可是討厭妙玉的為人不想理她,所以要別人去給自己取來一支。
(至于書里賈環不喜歡妙玉,則是因為被妙玉區別對待,賈環:妙玉這個東西是最討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見了寶玉,就眉開眼笑了。
妙玉不止看不上賈環,還很看不上底層百姓出身的劉姥姥,這實在不像一個修行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應該有慈悲心。
劉姥姥吃過的那只成窯杯,妙玉嫌劉姥姥臟,杯子不要了,要扔了去,嘴臉何其難看。
妙玉嫌棄劉姥姥臟,不是因為她是老人,是因為劉姥姥的身份,底層百姓出身。
同一天來喝茶的賈母,妙玉則安排很周全,親自出來招待賈母,茶水,茶葉都親自選好。)
劉姥姥的人品非常的好,有書迷認為劉姥姥來賈府,就是貪財的人,來親戚家打秋風的。
第一次進賈府,劉姥姥是替女婿狗兒去尋求救濟的,因為受災,實在沒辦法,才來求賈府的。
劉姥姥帶著外孫板兒,搖搖顫顫就來到賈府找到王夫人的陪嫁丫頭,通過她和王熙鳳見了一面。
劉姥姥達到了她的目的,王熙鳳代表“瘦死的駝駱比馬還大些”的賈府資助了她二十兩銀子。
這二十兩銀子,對于賈府這種沒什么成本控制概念的官宦人家來說,實在不算什么,但對于劉姥姥這樣要算計一厘一毫過日子的鄉下人家來說,卻是他們翻身致富的一大筆資金。
一進榮國府,劉姥姥小心謹慎,打通關節,與賈府建立關系。
二進榮國府,劉姥姥明知道大家拿她開玩笑,出于感恩,憑著她的幽默,本色演出,給大觀園帶來歡聲笑語。
最后在榮國府被抄,巧姐落難,劉姥姥挺身而出,俠肝義膽,救了巧姐。
要知道,從黛玉進府沒多久,劉姥姥就進賈府第一次。
那時候黛玉也才六七歲,到了黛玉十五歲,劉姥姥才有第二次進榮國府,是帶著一大車瓜果蔬菜來的,是來報恩的。
劉姥姥如果真的是貪財之人,差不多十年,就不會只來這兩次賈府。
劉姥姥,一位來自鄉下貧農家庭的飽經風霜的老婆婆,善良淳樸,聰明能干,重情重義,在這個老婆婆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妙玉是,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過潔世同嫌。
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地方都太講究了,用的茶杯,茶葉、院里栽種紅梅,都不像一個出家人。
對一個身入佛門、戴發修行的人,表面上太過高潔,人妬世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