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新帝和北魏女帝于景和三十五年六月初九,在同一日登基,并互簽盟約,大秦與北魏互通婚約,建商貿港。
周國女帝在北魏女帝登基當日,親自前往觀禮,且送了最珍貴的青銅九鼎為賀禮,以表達與北魏女帝交好之心。
西昭本即是四國中最小的國家,得知此消息,趕緊分別派人給大秦和北魏全都送了禮品。
時年七月,秦國遷都,從西京遷到了中都,朝中文臣大多持反對意見,畢竟越往北遷,氣候就越冷,越不適宜居住。
武將倒還好,常年在外殺伐,倒也不覺得難熬,但文臣都是過慣了驕奢淫逸的日子,怎么舍得了這富貴溫柔鄉。
但越是這樣,趙元沂就越下定了決心要遷都,之前要說只是想跟北魏近一點,如今卻更有了其他想法。
文臣吃不了苦,便是越容易腐敗滋生,從前在西京定都的國家,多少都早早亡國了都是因為埋下此種禍患。
更何況中都是北地要塞,通商貿,且與北魏大周接壤,一旦有異族入侵,北方更容易就近指揮防御。
接下來一個多月,趙元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一眾文臣斗智斗勇,最終拍板定下遷都的決定,在八月末開始遷都。
另一邊沈東籬當了女帝,第一件事也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北魏是各族部落建立起來的政權,許多官職糅雜,以至于并不明晰。
而且八大氏族,再加上豪紳門閥,窮苦百姓全靠舉薦,并不是大秦等地的科舉,入仕很難。
沈東籬最后決定在北魏推行新政,從民生到朝中官職,全部中原化,像大秦和周國學習。
為了解決八大氏族權利過剩,沈東籬在第二年就開始在各地建立私塾書院,不問男女皆可入學讀書。
且凡進入書院讀書,前半年每個月都能得到一吊錢補貼家用,半年后按名次發放,前十名二兩,后二十名一兩,以此類推。
至于這些錢,當然是沈東籬從八大氏族和豪紳手里抄家抄出來的,對于這些人,沈東籬是不會手軟的。
三年后,沈東籬便下旨推行科舉,她還給三哥傅文睿寫信,請他來了北魏當第一次科舉的主考官。
除了文試以外,北魏還舉辦了武學考試,主考官當然就是父親沈云歸了,此后每三年舉行科考,分文武場,頭名為文武狀元。
除此以外,沈東籬還頒布了均田制,用以勸課農桑,授予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又授予男子桑田二十畝,或麻田十畝。受田者身死或年過六十,露田歸還國家,桑田或麻田不還。
此令頒布以后,北魏游牧百姓獲得了土地,背井離鄉的漸漸少了,賦稅收入年年遞增,國庫也充盈起來。
在第三年年末的時候,沈東籬終于聽了朝中大臣的話,從朝中新貴中選了一名年輕男子納為了皇夫,名叫周沂。
不少朝臣因此欣慰,幾乎喜極而泣,女帝登基至今,都已經快二十了,再不納皇夫,恐怕北魏后繼無人啊。
至于什么女帝不女帝的,誰敢反對?
現如今北魏這些百姓對沈東籬愛戴,但凡有一人說女帝一句不好,幾乎是群起而攻之,更別說如今朝中大臣,幾乎大換血,都是貧民中擢拔出來的,感激還來不及,怎么可能會對沈東籬的身份有所質疑。
更別說沈東籬提高了北魏大臣們的俸祿,從前北魏大臣們可都沒有俸祿,全靠北魏在外打仗,搶來的戰利品進行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