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顧名思義,就是軍中所使用的“器械”,攻城器、守城器,多為南關使用,也有一些重城要鎮會調撥一些用于守城。
東、南、西、北四地,一地一個軍器監,軍器監下面還有三個軍器司,一道一個。
瓊南道的軍器司就在府城,城外,折沖府大營旁。
軍中所用的戰馬、甲胄、刀劍槍矛盾牌以及長短弓,也由軍器監負責供應。
瓊南道靠近南邊關,邊軍對軍器的需求量極大,軍器司又在府城,因此和府衙兩個衙署有著極深的往來。
這倒不是什么秘密,朝廷允許。
軍器司下面是有匠作營的,專門負責打造軍器,名義上歸工部管轄,軍器監監督。
各道都有匠作營,忙的忙死,閑的閑死。
靠近邊關的匠作營一天恨不得九九六干到暴斃為止,距離邊關比較遠的的軍器司和匠作營,整日睡大覺曬太陽。
瓊南道的匠作營就屬于前者,一天十二個時辰,開工至少七個時辰,即便如此也很難滿足南邊關的需求。
在這個前提下,軍器司就會拜托州城或者府城出面,讓“民間”一些作坊、工坊參與進來。
就比如肅縣的趙家,馬場養的馬匹專門供給一處兵備府與兩處折沖府。
一般人也接不了這個活,比如桐城,都是城中世家在做,有的養馬,有的開山挖礦,還有一部分冶煉金屬,和這些“外包”對接的都是州城或者府城。
瓊南道這邊,軍器司委托府衙進行監督協調,由知府李忠親自負責。
昨夜只是李坦、李蕩兄弟二人被抓了,知府李忠肯定要避嫌。
大學官厲滄均也好,監察副使陳遠山也罷,二人誰來負責都行,前者品級高一些,后者管轄范圍更廣一些。
二人本就是好友,自然沒什么爭權之說,取長補短互相配合就是。
本來這事就算是塵埃落定了,等刑部的侍郎過來審一下就好,在此之前二人固定證據,暫時統管城中政務。
結果昨夜趙勛“點醒”了陳玉嬌,城中的局勢肯定會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著陳遠山現在能夠拍板,就應該一棒子將李家打死,包括跟著李家人混的那些狗腿子,省得以后這群人報復陳遠山、趙勛二人。
陳玉嬌回了衙署找到了陳遠山,結果也是誤打誤撞,本想借著搜查罪證的由頭再前往李府,誰知恨不得全家死光光的兇徒李蕩,直接向他人爆料了他爹,說他爹多年來貪沒軍器。
兇徒一事,鬧的城中人心惶惶,是大案不假,不過大案是“地方性質”。
涉及軍器,而且還是供給南關邊軍的軍器,這都不是大案了,而是“大事件”,涉及到了軍伍和邊防,一定要稟告朝廷,之后不知要有多少官員掉腦袋。
陳遠山第一時間帶著人去了李府,果然,搜查出很多證據。
貪沒軍器的事倒是沒多少鐵證,只能算是指向性證據,倒是其他關于知府貪贓枉法的罪證搜出來不少。
關于軍器的事,證據具有指向性是不假,可又完全算不得鐵證。
之所以馬上將李忠抓了,主要基于三點事實。
第一,與匠作營合作的十余家作坊,李忠占份子,而且是大頭,這個事實是李蕩爆出來的。
第二,匠作營的幾個主事,包括軍器監的幾個校尉,與李忠私交極好,稱兄道弟,這個是通過信件往來看出來的。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多年來,南邊軍不止一次跑到府衙和軍器監去鬧,甲胄和紙糊的一樣、守城器粗糙濫制、刀劍槍矛雜質太多,訓練的時候夠用,真踏上戰陣了,用兩下就有裂紋,而且軍器數量和邊軍要求的數字也相差不少。
厲滄均和陳遠山在瓊南道為官多年,知道軍器肯定有貓膩,只不過這件事和他二人無關,加之軍器監也好,南軍也罷,都是兵部管轄,說通俗點,和文官集團沒關系,管這閑事干嘛,真要是鬧到京中,兵部內部自己就解決了。
現在二人不這么想了,如果李忠參與其中的話,屬于是地方“文武勾結”,這是朝廷大忌,準確的說,觸碰到了宮中的底線。
宮中,允許地方武將與文臣互相牽制,互相不對付,甚至大打出手,但絕對不允許文臣與武將狼狽為奸勾搭到一起去,更何況還涉及到了邊關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