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槿璋拿著蘇槿月的遺物進了宮。
    一封她提前寫好的信。
    蘇槿月在之前,將一個箱子交給了蘇槿璋,說是給她的禮物,不過要等封后大典結束以后才能打開。
    她但是以后卻并未多想。
    蘇槿月身死,她才反應過來,回家一看,箱子里滿是書信還有一封圣旨。
    寫給她的,寫給何寒露的,寫給秋筠的,還有寫給蕭彥君的。
    蘇槿月早將這些準備好。
    她早已經知道一切,應該說這是她想要的結果。
    給蘇槿璋的書信,上面很簡短的一句話:阿姐,我找到了回家的路,不必為我悲傷,我回家了,請幫我把信件轉交給他們。
    蘇槿月為每個人留了書信。
    也為他們留了退路。
    圣旨是蘇家的退路,給蕭彥君的遺是其他人的退路。
    蕭彥君顫抖著手打開信封,里面掉落出來一個半個巴掌大小的木劍。
    蕭彥君,我回家了,我曾心悅你,可我有更重的牽掛,我們注定此生有緣無分。
    我曾以為孩子是上天所賜,讓我有安心留下的理由,后來才知道那是上天的警示。
    我差點忘了,我們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我不恨你,不管是有心利用,還是無心巧合。
    你本就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你有更大的抱負,你的江山,你的子民,才是你的歸屬。
    蕭彥君,再見!
    蕭彥君握緊了手心的木劍,那木劍被打磨的很光滑,并不會傷到手。
    那是蘇槿月一點一點精心雕刻的,也是唯一留下的,曾經對那個孩子的念想。
    蘇槿月留給蕭彥君的信里,沒有一句對關雎宮那些宮人的求情,但是蕭彥君撤回了,讓他們殉葬的圣旨。
    蕭彥君遣散了關雎宮的所有宮人,給了他們選擇,出宮,或者重新分配差事。
    大家聽到能夠提前出宮,有一部分人是歡喜的。
    飛絮和穗清決定出宮,香茵和岑茂實留了下來。
    他們自請去伺候蕭姝瑤。
    曾經最耀眼的宮殿,隨著大門的緊閉,將那些回憶繁華都留在了里面。
    蘇槿月最后留給他們的是傳說,是最特立獨行,特別的女子。
    眾人回過味兒來,才發現蘇槿月在離開之前,恢復了從前的樣子,不是因為她不在乎,而是因為釋懷了。
    她什么都沒有帶走,卻又好像什么都帶走。
    蘇槿月離去的第三年,蕭彥君出征邊塞,打匈奴,收羅剎。
    一路勇猛,險象環生,戰無不勝,禹朝的國土開始了前無所有的擴大。
    民生上,蘇槿月從前留下的,工具,提出的想法一一得到了實踐。
    農業生產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朝廷頒布政策,挖運河,修水渠。
    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女子不再被局限于閨閣之中。
    她們走出后宅,進學堂,涉商習武,大街上的茶樓酒館不再只屬于男子的地盤。
    女子學院在禹朝的國土上扎根串連。
    禹朝首富,不是哪個百年世家,而是一個女子。
    邊境奮勇殺敵的,永遠有一個矯捷的身影,那身影不比男子魁梧,不比男子高大,卻不輸男兒的奮勇,威武。
    那是禹朝無人不知的第一女將蘇槿璋。
    蕭彥君常年征戰在外,朝政交給了幾個心腹大臣。
    蘇槿月死后-->>第五年,年僅十三歲的蕭姝瑤開始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