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城外的棲靈山,乃江北名剎棲靈寺所在,亦是歷代帝王南巡時祈福祭天之所在。
慕容嫣此番廣陵之行,最后一樁大事,便是于棲靈寺舉行一場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大型祭典。
祭典之日,天未亮,行宮內已是燈火通明。
慕容嫣再次換上了那身極致隆重的九龍四鳳朝服。
明黃的緙絲鳳裙在燭火下流光溢彩,金線織就的龍鳳山河圖案仿佛要騰飛而起。
那與鳳裙渾然一體、長達兩丈的云錦拖尾,已被宮女們極其小心地展開、托捧。
拖尾上七彩絲線繡制的萬里江山圖,在晨光熹微中更顯磅礴大氣,卻也沉重無比。
鳳冠壓頂,十二旒白玉珠垂落,遮蔽了慕容嫣大半視線,也讓她必須時刻保持著最端莊挺拔的姿態,不能有絲毫懈怠。
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冠服所帶來的無形壓力。
林臻亦是一身最高規制的國公祭服,玄色為底,金紋肅穆,更襯得他面容俊朗,氣度沉凝。
他仔細檢查了慕容嫣的冠服,尤其是那沉重拖尾的固定之處,確認無誤后,才低聲道:“嫣兒,今日典禮漫長,若覺不適,隨時示意于我。”
慕容嫣透過晃動的玉旒,對他微微頷首,目光堅定:“為國祈福,豈敢累。夫君放心。”
吉時到,鐘鼓齊鳴。
帝后儀仗浩浩蕩蕩,出廣陵城,往棲靈山而去。
御道兩旁,旌旗招展,禁軍肅立,百姓遠遠跪伏于地,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不絕于耳。
慕容嫣端坐于鳳輦之上,身姿筆直,威儀天成。
那兩丈長的華麗拖尾,在鳳輦后鋪展開來,由十六名宮女分為兩列,以最恭謹虔誠的態度雙手托捧著,宛如一條流淌的、承載著社稷重量的金色河流,緩緩流向棲靈山。
山路雖經修葺,但仍不免有些許坡度與轉折。鳳輦行進間,托捧拖尾的宮女們需得格外小心,步伐一致,力道均勻,才能確保那象征江山的沉重繡卷平穩移動,不染塵埃,不起褶皺。
林臻騎馬緊隨鳳輦之側,他的目光不僅關注著前方道路,更時刻留意著慕容嫣的狀態以及那龐大拖尾的穩定。
抵達棲靈寺,儀式正式開始。
梵音裊裊,香燭繚繞。慕容嫣在林臻的陪同下,一步步踏上通往主殿的漫長漢白玉臺階。
每一步都需穩如泰山,那沉重的鳳冠與拖尾,使得登階本身成為一種對意志與體力的考驗。
十六名宮女竭盡全力,保持著拖尾的平整與莊嚴。
祭祀流程繁復而莊重: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送神、望瘞……每一個環節,慕容嫣都需依禮而動,或跪拜,或上香,或誦讀禱文。
那兩丈長的拖尾,隨著她的動作,被宮女們小心而精準地調整著方位。
當她跪拜時,拖尾需如水銀瀉地般在身后鋪展;當她起身時,又需被平穩提起;當她轉身面向不同方位時,宮女們更需默契配合,緩緩移動,讓那江山圖卷始終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
這無疑是對所有參與者耐力與專注力的極大考驗。
尤其是慕容嫣,她不僅是所有儀軌的中心,更承受著最直接的物理重量。
汗水漸漸浸濕了內里的衣衫,鳳冠下的額頭也滲出細密的汗珠,脖頸和肩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但她神色沉靜,目光透過玉旒,凝視著祭壇上的煙火,仿佛與神明溝通,將所有疲憊都壓抑在那副端莊威儀的軀殼之下。
林臻始終在她身側稍后的位置,完成著他作為國公與丈夫的禮儀。
他的目光幾乎沒有離開過她。
他能看到她挺直的背脊細微的顫抖,能看到她隱藏在寬大袖袍下微微攥緊的手指。
他的心,隨著她每一次不易察覺的艱難支撐而微微揪緊。
漫長的儀式終于進行到最后一項——“望瘞”,即將祭品埋入土坑,以示回歸天地。祭壇設在寺院后方一處高臺,需要走過一段略有些狹窄的迴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