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徹登基之后,首要之事便是確定新的年號,以昭示新朝氣象,與偽帝朝廷區分開來。
幾位以學識淵博著稱的重臣閉門商議數日,精心挑選了數個備選年號呈報御前。
鑒于李徹以赫赫武功立國,大臣們擬定的年號多偏向武德,如‘武定’、‘振武’。
又因當下國家處于分裂內戰,年號也需強調正統性與撥亂反正之意,故亦有‘正統’、‘光烈’等選擇。
然而,李徹審閱后卻覺得不太滿意,并未采納這些建議。
李徹覺得自己的武功就擺在那里,已經無需再用年號來證明了。
而對于大慶未來的愿景,他更偏向于文治,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力穩步上漲。
而非繼續窮兵黷武,擴大自己的功績。
他更想讓后世稱自己為慶文帝,而不是慶武帝,當然自己大概率是慶太宗。
只要沒有哪個不肖子孫,為了讓親爹上位,把自己改成慶成祖就行
最終,李徹從諸多選項中親自裁定,定年號為——天興。
寓意為‘上天助其興盛’,強調自己的統治得到上天庇佑,旨在國家中興。
既有點天命所歸的含義,還有強盛國家的愿景,算是平衡了武力與文治。
當這個年號被公之于眾時,朝堂之上有一人欣喜若狂。
王永年,此年號正是他所擬。
他王永年不過是一介罪臣,能戴枷上朝、戴罪立功,已是大恩大德。
后又得陛下特赦,卸下一身罪責和枷鎖。
從那一刻起,王永年便是李徹的死忠了。
如今自己提出的年號又被選中了,王永年只覺得祖墳都冒出了青煙。
年號雖定,但此刻還不能改,如今是宣武四年,至少要等到今年過去才行。
隨后第二件事,便是張氾出使。
作為奉國一號使節,張氾的專業性無可挑剔。
他效率極高,在最短的時間內,便召集了使團人手,從奉天城出發一路向南。
除了張氾之外,使團的其余人都是隨他出使過靺鞨的老人,經歷過抬棺出使之事。
個個都是目光堅定,那叫一個視死如歸。
總而之,沒一個是慫的。
使團南下,一路皆在揣摩如何曉以利害、說服對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所到州府無不是城門洞開,官員傾巢而出,恭敬相迎。
就連城頭的旗幟都換成了奉字旗
為首的官吏自然知道李徹已經登基為帝,但依然掛出了奉字旗,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立場。
意思也很明顯:我們臣服的不是朝廷正統,而是你李徹本人。
更有甚者,當地官員竟顫巍巍地獻上數個血污包裹。
張氾問其緣故,對方答道:“此乃偽帝朝廷派來的說客首級,彼輩竟敢顛倒黑白,勸我等歸順偽逆!”
“我等對陛下忠心日月可鑒,故已將其誅殺,以明心志。”
使團成員面面相覷,原準備的一肚子說辭與慷慨陳詞全然沒了用武之地,仿佛蓄力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直到進入府城,開了席,使團都在想著會不會突然有刀斧手進來,把他們砍成血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