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京都。
文宮之處。
七位大儒靜靜坐在文宮大殿內。
數百位儒者則坐在后側。
大殿首座,是一位老者,他很蒼老,可眼中沒有任何渾濁。
這是大魏四品儒者,天地大儒,而且早在六十年前,他便已經是天地大儒境,一直停頓在此境界。
若他往前一步,便是半圣。
繼承朱圣之意,可惜的是,這半步一停便是九十年。
儒者的壽命一般,甚至說任何體系的壽命在前面都很一般,哪怕是武者,七品之前,最多就是強身健體,百病不侵罷了。
延長壽命很難,一般來說,一位大儒的壽命一百二十左右,修煉養氣術,再吃些靈藥續命,也就是一百五十歲極限了。
眼前這位天地大儒,目前已經一百三十九歲了,十年內不破圣境,這一世也就到頭。
大殿內。
眾人如學生一般,正襟危坐。
“正明大儒,方才傳來消息,許清宵立意之時,有諸般異象,受天地衣袍,天地玉冠,得天地認可。”
“此事只怕對我等來說,不是一件好消息。”
有人響起聲音,道出剛才的事情。
許清宵明意成功,大魏文宮第一時間知曉,但后續的事情,他們并不知曉,是傳來了消息。
自然要進文宮內,聽一聽這位天地大儒的意見。
許清宵與朱圣一脈,已經結下梁子,圣像自毀,此乃禍端,多少儒生在外哭泣,恨自己無能,害圣像被狂生毀之。
這仇深似海,本來還想著等許清宵進京之后,再去找許清宵麻煩。
卻不曾想到,許清宵竟得天地認可,這下子算是打亂了他們的陣腳。
畢竟這樣一來的話,許清宵順從天意,他們如何去針對?
“是啊,正明大儒,如今文壇之中,更是有人質疑,認為五百年后的今日,大魏又要出一位圣人,據說這許清宵入學才不過一個月有余。”
“此等天賦異稟,如今在外,都說他是圣人轉世。
“入學余月,就七品明意,這速度的確太快了,若不是儒道沒有異術,否則我都要懷疑他修煉了異術。”
眾儒生議論,說出自身的擔憂。
然而宮殿首座上,正明大儒搖了搖頭道。
“非也,非也。”
聲音響起,眾人安靜,聽他慢慢開口。
“吾已與幾位前輩商談過此事,得出相應結論,如今一一解答。”
“如吾之前所,許清宵明意又立,此事是好,但他明之錯意,立志錯,這才是問題所在。”
“爾等認為天地加持,就代表天地嗎?那吾也是天地大儒,是否也代表天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吾不是圣人,也有犯錯之事,他許清宵也不是圣人,自然也會做錯之事。”
“他是大才,這一點不可否認,吾也欣賞其之才華,但立意不同,更是立,就注定與朱圣一脈,背道而馳。”
“而吾等,并非是要置他于死地,而是要教化他,要讓他知曉,他明之意,是錯,他立之,是錯。”
正明大儒出聲,他語氣平靜,闡述目前朱圣一脈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此話一說,所有儒生都幡然醒悟。
的確,許清宵明意的一瞬間,眾人先是驚愕,緊接著是有些不服。
后來有一位真正的大人物開口,將許清宵認定為朱圣一脈的大敵。
但這位大人物神龍不見首尾,他高高在上,如坐云端,看不上許清宵自然是常態。
可問題是,眾人還是有些不解,有些困惑,尤其是后面,許清宵立之后,有諸般異象加持,更是得到天地認可。
這下子讓眾人沉默了,得天地認可,就意味著自己不能訓斥許清宵不尊天意,忤逆圣人了。
畢竟天大于圣,換句話來說,許清宵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而正明大儒方才所說,完全給眾人一個新思路啊。
是啊,你許清宵得天地認可,我們得承認,承認你的確是大才,承認你是個讀書人,也承認你的地位。
可這不代表,我就承認你的立意是對,承認你的立是對。
就好像佛門與道門一般,爭吵了多少年?你能說佛門是對的嗎?你也不能說佛門是不對的。
只能說你的想法是對,但你的方向錯了,亦或者你其中某些東西有問題,不適合天下文人,這樣一來就是很好的爭辯之地。
既可以爭,那一切還好,他們儒道最擅長的是什么?不就是爭辯?要不是佛法有些稀奇古怪,往些年的時候,道佛之爭他們都可以去參合參合。
“我等明意。”
眾人紛紛點頭,算是明白。
在場眾人都是七品之上,已經明意,明朱圣之意,所以他們對朱圣是狂熱的崇拜,不只是他們。
天下讀書人,有多少尊重朱圣?有多少讀書人將朱圣奉為心中唯一真神?而且儒道便是這樣,只要明意之后。
那么就算是徹底明悟,誓死追隨朱圣,無法撼動,若是撼動,那就證明你根本就沒有明白朱圣之意,而你就要重新修行了。
聽到眾人回答,正明大儒面容十分平靜,隨后繼續說道。
“至于異象之說,天縱奇才之說。”
“吾為天地大儒,三歲識字,五歲作詩,十歲入儒道十品,半年內踏入九品,一年內踏入八品,同年明意。”
“六十年前,吾證天地大儒,亦有異象,天花亂墜,圣賢誦經,此番異象,弱于許清宵否?”
他緩緩開口,詢問眾人。
此話一說,眾人這才回過神來,是啊,眼前這位正明大儒,放幾十年前也是震古爍今之才。
也被譽為千古之奇才,甚至不要說這位天地大儒了,坐在前面的七位大儒,哪一個不是天才中的天才?
他們年少之時,何其風光?一紙定山河,文章重千斤。
能成為大儒的,沒有一個會差,每一人都可著書,甚至個別幾個,受天下文人敬仰。
就好比嚴磊大儒,他所著法嚴治國策,也是絕世文章,不過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只不過人們喜歡忘記過去罷了。
見眾人不語,正明大儒繼續開口道。
“所謂異象,本為資質,資質越好,異象越強,許清宵有大才,如吾方才所說,這不可不認,但能成就大儒者,皆有不尋常之處,他許清宵是大才,勝過吾等或許是。”
“可他勝不過圣人,謹記,吾等并非是因己,而是因圣,并不是因為吾等不愿接納大才,相反吾等更愿意接納許清宵這般大才。”
“只是許清宵誤入歧途,吾等既為朱圣門徒,也尊朱圣之,給予許清宵機會,勸他回頭是岸,勸他放棄不良之意,他不敬朱圣之意,乃是他不懂朱圣之意。”
“這是吾的意思,也是上面的意思,若許清宵愿棄當下之意,成為朱圣門徒,過去種種,一筆勾銷,吾等也愿為他立像十年,也算是彌補他棄意之傷。”
正明大儒如此說道。
在他認為,許清宵不是逆圣,畢竟天地認可,若對圣人不敬,也說不過去,所以將矛頭轉向許清宵不懂朱圣之意。
而眾人應該給許清宵機會,只要許清宵愿意,便可來大魏文宮好好學習朱圣之意,從而舍棄自己的立意立,雖然這樣做對儒道修行有大壞處。
可也愿意為你立像,受天下文人敬仰膜拜,這樣一來的話,也算是一個天大的彌補了。
畢竟若要立像,必須要當世天地大儒,或者已故之大儒,在幾百年后其立作之學受世人敬仰,從而也會晉升天地大儒,方可立像。
所以當聽到要給許清宵立像,眾人皆然神色一變,尤其是七位大儒,他們身為大儒都沒有資格立像,可卻讓許清宵立像?這他們多多少少內心有些不悅。
但想到許清宵立,有害于朱圣一脈,勸他向善,當做補償也就心滿意足了。
畢竟已明意,若棄意,這可比武者自廢修為還要可怕。
畢竟自廢修為可以重修,這是功法與天地靈氣的問題。
而棄意,就是你自己放棄你自己的君子之意,再去學習其他的,可萬一你不明呢?那你這輩子可能都明不了意,卡在七品了。
“吾輩儒道者需知,一品一重天,儒道至七品開始,一品更勝一重天。”
“七品明意,六品立心方為正儒,五品著書為大儒,至于后面之說,更是難如登天,吾入學二十年,便已證大儒,而后二十年又證天地大儒之境。”
“可在此境界,吾停頓九十年,這些年來,吾飽讀詩書,博覽天下群書,那如山如海一般的書籍之中,每一個能被記載之人,哪一個不是驚天之才?”
“哪一個不是當世大才?可到頭來呢?這天下的圣人有幾個?不過一掌之數,百姓愚昧,只看得見眼前,卻看不見未來,當年吾證大儒之時。”
“天下百姓皆說吾要成圣,可其結果呢?所以莫要將許清宵神話,也莫要輕視許清宵,他之大才,不可否認,若能為朱圣弘揚其意,極好。”
“可若不能為朱圣弘揚其意,非一意孤行,再三勸阻不聽,那吾等也只能任其自滅。”
正明大儒說到這里之時,便沒有繼續再往下說了。
他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
古今往來,多少驚天動地之人?翻翻書籍,看看古籍,拿出史記去看,便會發現能留名之人哪一個不是當世大才?
梟雄也好,帝王也罷,大儒也好,武王也罷,可到頭來呢?
讀書一脈,能成圣的有幾個?就五個。
無數梟雄,天下鼎立之時,皇帝有幾個?
說來說去,是世人愚昧,只看到眼前之震撼,卻看不到未來,若有異象便可成圣,那他們早已成圣了。
故此他要求朱圣門徒,千萬不要因為許清宵有些異象,被天地認可,就覺得許清宵證以圣位,他距離圣人距離太遠太遠了。
莫說圣人,如今才不過是明意,下一個品是立心,明意驚天動地,你立心總不可能也驚天動地吧?
立心之后還有立書,著作書籍,讓天下文人閱讀,這就是真正的難度,還真不是你天賦高就能立書,要有所經歷,有所感悟,才可立書。
否則隨便寫的一本書,不得天地認可,你照樣成為不了大儒。
“我等敬遵大儒之。”
這一刻,所有儒者們露出笑容,他們的心結被打開了,而今日所聽所聞,他們也會立刻告訴其他人,直至傳到整個朱圣門徒耳中,為他們解開心結。
許清宵是大才,可惜走了歪路,若能撥亂反正,棄暗投明,他們朱圣一脈愿意接納,給許清宵改過自新的機會,可若是許清宵執迷不悟,那就不怪他們了。
在這個立意之上,就有足夠的理由,去與許清宵好好辯論辯論了。
更重要的是,若是這番論傳了出去,那就更加顯得朱圣一脈無私。
你許清宵辱圣,你許清宵罵朱圣門徒,你許清宵更是立,與我朱圣一較高下,然而我等不氣,反而邀請你過來看看,邀請你學習。
因為我們知道你是大才,不過是走了歪路罷了,我們給你機會,讓你好好學習,從而棄暗投明,這樣一來豈不是顯得朱圣一脈無私高大嗎?
這個一定要宣傳。
當然至于說不氣?不氣是不可能的,大部分門徒都很氣,畢竟這涉及到了他們的信仰,可他們眼界太低了,看不到上面所看到的東西,自然覺得憤怒與不理解。
但無論如何,原本許清宵明意,對大魏文宮有所打擊,可隨著這番話說出,輕輕松松便化解一切問題,反而讓天下朱圣門徒更加相信與崇敬朱圣。
眾人離開,面上帶著笑容,而待這些人離開后,正明大儒的聲音再次響起。
“靜安,明日吾親自前往皇宮,找一趟陛下,此事到此為止。”
他緩緩出聲,這般說道。
后者立刻一拜道。
“多謝老師。”
眾人都聽得出這是什么意思,前日在朝中,女帝可是說過許清宵若是明意,就同意孫靜安告老還鄉。
可若真告老還鄉,對他們儒道一脈打擊太大了,這畢竟是一位大儒,在朝中有極大的威望權力。
若是他離開了,很多事情就要有所變動,相當于白費十年功夫,自然大魏文宮不會答應。
“行了,退吧。”
正明大儒開口,眾人退散。
半個時辰后,大魏文宮傳出一道信息,昭告天下。
大致意思很簡單,許清宵與嚴磊之事,現已查明,是一件誤會罷了,鬧到這個程度,雙方都有過錯,但嚴磊之過錯更大,身為大儒,與后輩斤斤計較,實乃失德,罰其于文宮閉過三月,抄寫百份圣,贈予長平郡各府各地之書院,視為懲戒,而許清宵雖有狂妄,但情有可原。
只是明意立,過于偏激,但念在許清宵過于年少,入學不過一月有余,所以還可教誨,希望許清宵放棄當前之意,當前之,來大魏文宮,好好學習圣人,多多閱讀圣人之書,從而改過自新,若許清宵愿回頭是岸,大魏文宮也愿為其立像,以作補償。
昭文發出,一時之間,瞬間在大魏文壇炸鍋了。
許多朱圣門徒得知此事之后,第一反應不是驚訝,而是憤怒。
“許清宵何德何能,竟可立像?”
“他污蔑圣人,更是狂妄立,如今給他立像?我等不服。”
“若是如此的話,那我也污蔑圣人,可否給我立像?”
“這許清宵,立威脅我等一脈,害的上面不得不做出退讓,當真是心機如海。”
“大魏文宮之中的那些先生,一個個太過于善良,許清宵都騎在臉上,卻還希望他知錯能改,唉,朱圣一脈過于心善,若我證儒,我絕不可能同意。”
“是啊,那些大儒一個個太過于心善了,區區許清宵,還怕他不成?”
這是大部分文人第一反應,極大的憤怒,認為給許清宵立像實在是過于討好,根本沒必要。
許清宵配嗎?
根本不配。
但很快,隨著上面的意思傳達下來,頓時天下朱圣一脈的文人明白了。
“原來是如此,這些大儒意境就是不一般,他人毀我,辱我,謗我,我一笑泯之,反而給予好處,念其才華,希望對方知錯能改,當真不愧是大儒啊。”
“是啊,我之前有些偏激,如今想了想,的確是如此,許清宵立像自然不配,但這是朱圣大儒給我等上的一堂課,對圣人不敬,但有才華,愿給機會,而我等尊重圣人,若有才華,那好處無窮。”
“大儒不愧是大儒啊,我等理當一拜。”
“我就說,為何這般,原來是有這個原因,朱圣一脈,當真是圣人一脈,我等佩服。”
“佩服,佩服。”
天下文人知曉之后,頓時議論紛紛,他們明白其中道理,對朱圣一脈的大儒更加欽佩了。
至于對許清宵,則帶著一些其他看法。
“我朱圣一脈的大儒,如此給許清宵面子,用心良苦,也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
“恩,希望許清宵莫要辜負大儒之意,若他愿意棄意,我等也愿意接納他。”
“希望如此吧。”
這是天下朱圣門徒的想法,他們認為大儒如此讓步,盡顯圣人門徒之風范,可若是許清宵不知好歹,那就......呵呵了。
消息傳出,第一時間收到的是大魏京都。
畢竟文宮就在京都之中,各大國公,各大王府之內,皆然得知了這個訊息。
安國公府內。
安國公坐在太師椅上,其余族人分別落座兩旁,第三代站在身后。
“大魏文宮當真有些惡心,這幫儒生竟然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解決此事。”
“明明就是他們有錯在先,許清宵被迫明意,如今在他們口中,說是說嚴磊有問題,但就輕避重,還讓許清宵棄意。”
“美曰其名給予立像補償,以退為進,將朱圣一脈,說的人人如圣一般,可卻無形當中將許清宵貶低,讓世人誤會,更是令許清宵再入絕境中。”
“若許清宵答應棄意,沒了骨氣,若許清宵不答應,到時給了他們借口,怒斥許清宵不懂進退,不知好歹,狠,狠,狠!”
大堂內,一位年輕男子忍不住開口,他也年輕乃是國公之孫,自然懂得一些是是非非,一眼看穿大魏文宮發的昭告藏著什么意思。
得知其中意思,他不由勃然大怒,氣的不行,也被這篇昭文惡心到了。
“是啊,沒想到這幫儒生竟然如此狠毒,將自身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雖然沒有再說許清宵不敬圣意。”
“可其中之,動不動就是誤入歧途,歪門邪道,希望許清宵知錯能改,自己化作圣人,而許清宵反倒成了壞人?厲害厲害!”
“怪不得寧惹小鬼,莫惹儒生,一張嘴死的也能說成活的,當真是氣人,也當真是為許清宵打抱不平。”
年輕一代開口,憤憤不平,自從他們知曉自己爺爺在朝堂上幫過許清宵。
而許清宵也明意,甚至鬧出如此大的動靜之后,他們便對許清宵產生了好感。
其一,許清宵為人直爽,怒斥大儒,他們本身就看不慣儒生,許清宵的所作所為,他們十分滿意,很符合胃口。
其二,安國公幫了許清宵,自然許清宵也會記恩,未來必會來他們安國公府上,很有可能會成為自己人,所以提前產生好感也正常。
正是因為這兩點,當他們看到大魏文宮發出來的昭告之后,他們才會如此憤怒,如此生氣。
為許清宵打抱不平。
可當他們說完這些之后,大堂內一片安靜,過了一會,安國公的聲音響起。
“說夠了沒有?”
“說完了沒有?”
他開口,聲音平靜,可卻讓所有人不敢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