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皇宮。
許清宵走出宮殿,他目光平靜,朝著刑部走去。
而宮殿內。
張靖已經走出大殿,與其余尚書見面了。
“丞相大人。”
“顧大人,王大人。”
“諸位大人。”
張靖先是對丞相陳正儒開口,而后又想著戶部尚書顧顧大人,禮部尚書王新志王大人喊了一聲,至于其他人就一筆帶過了。
陳正儒是左丞相,五品大儒,不可不尊重。
顧是戶部的尚書,再加上大理寺寺卿,乃東明會之首。
禮部的王志新也是東明會之人。
客氣一聲是應該的,至于兵部尚書周嚴以及工部尚書李彥龍,隨便打個招呼就行。
“許清宵如此狂妄,今日我倒要看看他如何彌補大魏國運。”
禮部的王新志開口,他聲音平靜,可語之中卻充滿著冷意。
他壓根就不看好許清宵能夠彌補大魏國運。
這可是大魏國運啊。
你以為是什么?隨便就可以彌補?而且半個時辰內彌補?當真是癡人說夢話啊。
“不一定呢,說不定許清宵能寫出絕世文章。”
兵部尚書周嚴開口,他反倒是看好許清宵。
“絕世文章?”
“周大人倒是有些異想天開了,當真寫出絕世文章也于事無補,這是刑部的問題,難不成說許清宵可以寫出刑部的絕世文章?”
“我可不信。”
禮部尚書搖了搖頭,并不認為許清宵可以寫出關于刑部的絕世文章。
“半個時辰就能揭曉,何必著急呢?”
周嚴開口道,但眼神之中也的確是擔憂,許清宵必須要在半個時辰內寫完一篇關于刑部的絕世文章。
絕世文章本身就難寫,除非許清宵已經有腹稿了,再者還必須要與刑部有關。
否則的話,即便是絕世文章,也無法彌補大魏因刑部損失的國運。
這的確有些難啊。
“若許清宵能為我大魏增加國運,此前種種,我可一筆勾銷,我愿細細教誨他,愿他走上正途。”
也就在此時,陳正儒的聲音響起。
他是儒官之首,大魏左丞相,吏部尚書,也是大儒,說話分量以及地位,比刑部尚書張靖要高太多了。
此話一說,其余幾位尚書臉色卻微微一變。
似乎是感受到眾人的神色,陳正儒繼續開口道。
“許清宵以七品明意之境,卻能凝聚圣意,這可是大儒才能做到的,此子的確是天縱奇才,說是萬古大才,陳某也認可。”
或許在他們眼中,許清宵狂妄,可在陳正儒眼中,他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要知道儒者十品。
十品:養氣,蘊養浩然正氣,下筆如有神。
九品:開竅,開智慧竅,一目十行。
八品:修身,修養身心,延年益壽。
七品:明意,明讀書之意,明自我之意。
從七品開始,就是真正的讀書人,明白自己讀書的道理,有所追求。
六品:正儒,立心,明意之后,立心從行。
一旦立心,就要圍繞自己的心意,去認認真真做事,勤勤懇懇,譬如說陳正儒立的心,便是讓大魏走向繁榮,這就是陳正儒之心。
五品:大儒
立書,著作書籍,將自己的心得寫在其中,有勸,有自我理解,有對圣人的理解,也有對世間的理解,盡可能的幫助別人,或者是闡述一個道理,讓天下讀書人明白這個道理。
這就是五品大儒的境界,需要立書,才能成為大儒,而且絕對不能隨便立書,一定是真正有學問的東西。
四品:天地大儒
著作的書籍,得到天下文人的認可,得到百姓的認可,亦或者得到一些相關重要之人的認可,比如說當今陛下,如果皇帝認可你的學問,影響到了皇帝,那么皇帝以后做事,會因為你的著作,而改變心意,或者是換一種方式。
可能就會影響大魏無數百姓,這就是成就天地大儒的要求,若得不到認可,即便你當真有所才華,也沒有辦法,當然等你死后,千百年之后,如果你的著作,得到天下人認可。
你會被天地追封為天地大儒,后世人也會為你塑造雕像。
三品:半圣
立學!你著作的書籍,形成一個學派,或者你創建一個學派,在當代影響極大,至少有一成讀書人是你的學生,這樣一來,便可以成為半圣。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將圣人的學問發揚光大,基本上所有半圣都是如此的。
只是一般活著的半圣很少,大多數是死后過了幾百年甚至是千年,才會成為半圣。
不過當世還是有半圣,大魏文宮可能就有,只是到了這個境界,很有可能依靠著一些靈藥續命,對于當世來說,只怕很多人都以為他們逝去了。
平日里半圣也不會出現,可能真逝去了,也沒有人知曉,王朝會封鎖一切消息,畢竟半圣對于妖魔來說,恐怖滔天,一個二品妖魔,在半圣面前如螻蟻一般。
二品:亞圣
無限接近與圣人之境,其之所學,在當代影響極深,天下讀書人,天下百姓,包括天下的具有影響力之人,七八成信服此學,影響三代人。
這就是亞圣,可一般來說,圣人前后五千年不可出新圣。
如果世間誕生了一位圣人,他死后五千年是不可能會有新的圣人誕生,連亞圣都不可能,試問一下如果你是一位讀書人,擺在你面前的是圣人之學,還有一個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對方可能現在還是一位天地大儒的學問。
請問你會選擇什么?
毫無疑問去學習圣人的學問啊,天地大儒雖然也是遙不可及,但跟圣人比還是差太多了。
也正是因為圣人的威望,至少要過五千年才會逐漸消散,這才會有新的圣人誕生,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
因為往往萬載不見一尊圣。
至于最后的一品。
文圣
天下讀書人之首,凌駕于皇權之上,凌駕于一切之上,八方朝拜,眾生虔誠。
浩然正氣養天地,這個境界無法說,無法形容,一切的不可思議,都是文圣。
若世間誕生一尊文圣,那這天地之間的妖魔,就可以該吃吃該喝喝了,什么都不用作,等死就好。
這就是儒道十品的劃分。
然而許清宵調動圣人偉力,這是大儒才能做到的程度,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大儒。
唯有大儒,可調動部分圣人偉力,許清宵彈劾刑部所展現出來的偉力,就是頂尖大儒才能做到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若沒有碰到什么大事,他陳正儒也做不到這個程度。
這就是陳正儒看到不一樣的地方。
許清宵七品便能做到五品都難以做到的事情,說萬古大才,真的一點都不足為過。
所以陳正儒起了愛才之心,真正的愛才之心。
哪怕許清宵得罪了朱圣一脈,那又如何?他并不在乎。
自己雖然是朱圣一脈,可自己立下的心,是大魏之心,在他眼中,大魏的繁榮勝過文道之爭,爭來爭去,又有何意?
能讓天下百姓吃飽一頓飯嗎?
又能讓天下百姓多穿上一件衣服嗎?
不能。
可為何之前他略顯得對許清宵有些不友好,這是因為許清宵并沒有展現出能讓他惜才的本領。
可今日他對許清宵產生了惜才之意。
但很快,陳正儒搖了搖頭,任何事情都不能過早下定論,許清宵有沒有萬古之才,還沒有徹底展露出來。
再者許清宵與武官關系極好,未來肯定是主兵伐的,與他的意見不相同。
所以在這個立意上,自己就絕不可能與許清宵是同一路人。
不是別的意思,如若許清宵否決北伐,愿意支持大興王朝,休養民生,他陳正儒會毫不猶豫支持許清宵,儒道當中不管誰打壓許清宵,他都會接近權力幫助許清宵。
朝堂之上,不管誰找許清宵麻煩,他也會竭盡全力幫助許清宵。
甚至在告老還鄉之前,將許清宵扶持到一個高不可及的位置。
可惜的是啊!
許清宵主興北伐,那么許清宵就是他的敵人,而且是一個天大的敵人,若讓許清宵當真掌權,掌勢,甚至權衡朝野,北伐或許就真的要死灰復燃了。
所以他只能這樣做。
不過好就好在一點,北伐之事,今年必須會有一個結果,這一年內許清宵絕不可能手握大權的,絕對不可能。
當然若是許清宵真能為大魏增加國運,那么關于朱圣一脈的恩怨,他陳正儒愿意放下,可朝堂上的爭斗,就沒有辦法,再惜才,也不可能影響國家。
陳正儒如此想到。
可惜的是,他暫時無法看到許清宵的安國策,若能看到,只怕會顛覆他一切想象。
而大殿內,龍椅之上。
大魏女帝靜靜地看著已經消失不見的許清宵。
腦海當中并非是今日之事,而是關于北伐之事。
到底是否北伐,今年必有一個結果。
要蓋棺定論了。
“待過些日子,安國策,是要拿出來了。”
女帝心中自語,朝堂之爭已經越演越烈,北伐之爭因為自身登基第一年,文武百官不敢太過于爭吵,但今年年末,遲早要決策出來了。
若國不能定意,對于大魏王朝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至于其他尚書,則非常好奇,許清宵如何增加國運。
甚至刑部尚書張靖都已經開始想好了,該如何治許清宵之罪。
此時此刻。
許清宵已然來到刑部當中。
刑部官員已經被喚醒,此時此刻都趴在房間內休息,但依舊可以看到大門口迎面走來的許清宵。
剎那間刑部上上下下都有些恐慌了。
生怕許清宵又發起瘋來,那到時候大家還有命嗎?
只是,來到刑部大門,許清宵沒有繼續前行了。
緩緩抬起手來,剎那間浩然正氣凝聚成文筆。
手握文筆,許清宵聲音洪亮有力,傳遍大魏京都。
“吾乃許清宵,今為刑部立。”
許清宵開口,聲音洪亮,無數京都百姓皆然聽見這道聲音,人們驚訝,不知道許清宵要做什么?
此時,刑部大門之外。
許清宵提起文筆,在左右兩旁寫下兩行字。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許清宵落下十七字。
剎那間,大魏天穹之上,出現一朵朵祥云,光芒照入刑部之中,整個刑部瞬間變得宏偉而神圣。
漫天的祥云出現,連綿萬里,一束束光芒照耀在大魏京都當中,沐浴在大魏百姓身上。
而這十四個字,也懸浮于天穹之上,供大魏京都內的百姓觀看。
這是無上祥瑞,這一朵朵的金色祥云,朝著大魏宮廷聚去,為大魏增加氣運。
其中有數朵祥云,落在許清宵頭頂之上,照射一縷縷光芒,滋潤許清宵的肉身。
嘶!嘶!嘶!
這一刻大魏所有權貴真的震驚了了。
對于百姓而,許清宵彈劾刑部,他們其實并不是那么反感,因為他們也遇到或者聽說過一些不公平之事,所以許清宵彈劾刑部,反而引來民心支持。
只是刑部乃是大魏國本之一,六部之一,許清宵彈劾,雖讓百姓感到痛快,但也讓百姓知道刑部不公,所以影響到了百姓對刑部的看法,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國運受到一絲絲削弱,雖然只是一絲絲,但這代表著的是大魏國運,哪怕是一絲絲,也十分恐怖,是常人無法能夠承受的。
可如今,許清宵以十四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刑部立,警示天下,勸人向善,又將今日發生的事情,蓋棺定論,可謂是一語三關。
百姓們明白許清宵這句話的意思,也明白這是為刑部立,自然拍手叫好,如此一來失去的民心,在這一刻全部回來,而且因為許清宵的到來,更是讓百姓更有希望,認為出了個好官。
也就是如此,天降祥瑞,國運再次重聚,不但把之前那一絲絲補回了,甚至還增加了一絲絲。
就是因為許清宵這十四字。
十四字增國運。
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啊。
此時此刻,大魏京都,大量讀書人面色尷尬,本來許清宵彈劾刑部,以致于大魏少了一縷國運,他們聚集在此,就是為了彈劾許清宵,準備等陛下宣旨結束之后,就開始討伐許清宵。
勢必要讓許清宵付出慘烈代價。
甚至連怎么罵都已經商量好了,還有人更是寫好了討伐文章,將許清宵貶的十惡不赦。
可沒想到的是,許清宵只寫了十四個字,將他們所有的文章全部變成廢紙一張,甚至有人邀請朋友在家商談如何如何辱罵許清宵。
現在全部成了笑話。
誰也不會想到,許清宵竟然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出來。
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讀書人,更是有些懵。
這他娘到底是什么人啊?前有千古名詞,后有絕世文章,然后再來個千古第一駢文就算了,今日更是來了一句千古名。
這許清宵莫不是圣人轉世?
不是他們夸張。
而是這十四個字,既是勸阻天下人,不要因為是一件較小的善事就毫不關心,也不要因為是一件較壞的但壞事就去做。
這是人生之警句,也是刑部對天下人的警句。
更是許清宵對刑部的警句啊。
這巴掌打的是真夠疼啊。
比剛才仗刑二十還要疼,語的力量,遠勝刀劍。
刑部之下,許清宵沒有說什么,他靜靜立在門下,沐浴著國運之力,雖然僅僅只是一縷縷一絲絲,但沒入許清宵體內后,這一縷縷的國運,卻如同海嘯一般,但好在許清宵以大日圣體壓制住了。
同時的確就是一絲絲國運,肉眼根本看不見,唯獨許清宵才能感受到。
此時,刑部左右的警句,也彌漫著一縷縷圣意,這是千古名,可傳至千古,石毀而字不滅,千古之后,這句話才會消散,被天地認可。
大魏皇宮。
宮殿之外。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左丞相,陳正儒。
“好!好一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此乃是千古名啊,許清宵,萬古之大才,萬古之大才啊!”
陳正儒第一時間驚嘆,別看許清宵這簡簡單單十四個字,但這句話的意義,卻無窮之大,因為這句話通俗易懂,又蘊含無窮大道理,即便是孩童也能知曉,極其適合教育這天下百姓。
很多時候,文學并不是他不好,而是學習程度極難,就好比朱圣著書,天下人都知道這是好東西,可天下百姓有幾個能看懂?
唯有讀書人才能看懂,而讀書人看懂之后,會去教書育人,會去教化百姓。
可這個教化多漫長?這個教化又有多辛苦?
可能你跟一個農夫說了三天三夜,他回過頭一覺醒來什么都忘記了。
但這句話不一樣,既有警世之用,又包含了無數道理在其中,用一句話概括一切。
哪怕是再沒有文化的百姓,也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也可以教育自己的兒女。
這才是文字的作用,教化萬民,一句警,卻能做到無數大儒都做不到的程度。
陳正儒頓時明白此話的含義,所以他才忍不住叫好。
“陛下,陛下,天降祥瑞,天降祥瑞啊,你看天穹之上,祥瑞無限啊。”
“大魏國運回來了,回來了。”
兵部尚書周嚴則無比激動地喊道,他指著天穹那一朵朵玄黃之云,大贊祥瑞。
不止是他,整個京都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幕。
百姓們感慨,露出喜色,讀書人們驚嘆,且有敬佩許清宵之才華。
十四個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