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事情同時出現,讓他們目瞪口呆。
蕃國輸了,這也不算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只能說大魏很強。
可殺降就不一樣了,這完全是不同的事情,勝負乃兵家常事,輸了很正常,哪個國家沒打輸過仗?
殺降就罕見啊,尤其是大魏王朝殺降,這更加不可思議,一旦殺降,讀書人會放過大魏嗎?
“殺降!大魏竟然敢殺降?他們瘋了?”
“蕃國國君,被殺了嗎?”
“狠,狠,太狠了,我等不過是有些挑釁,大魏竟然如此之狠?滅了蕃國?”
“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大魏沒有那么蠢,他們突襲蕃國,這點我相信,可殺降?這絕對不可能,不是大魏之作風。”
“是啊,大魏怎可能殺降?”
司龍王宮,當各國來使得知許清宵殺降,各國使者的反應完全不同。
大部分第一反應是不相信,有部分好戰之國的使者,充滿著憤怒。
還有一部分來使沉默不語。
大魏殺降,他們肯定是要譴責的,可問題是譴責有什么用?
眼下他們意識到一件事情。
大魏認真了。
在殺降之前,他們都認為這是大魏正常反應,畢竟大家伙組隊起來,挑釁大魏王朝,身為上國之上的大魏王朝,自然要派兵鎮壓一番。
不管是走個形式還是假裝打一打,派兵肯定是要派兵的。
只不過眾使者都認為,打兩場表演賽,大家都不要死太多人,然后一邊打一邊談判,差不多了,相互退步相互滿意,就到此為止。
可現在不一樣了。
都已經殺降了,還跟你擱這里開玩笑?還表演賽?大哥,醒醒吧,玩真的了,要滅國了。
一時之間,不知道多少小國使者慌了,他們內心徹底慌了。
別看大家組在一起,報團取暖,可問題是,你又不會把兵力全部集中在我們國家,打不過咋辦?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屠國?
“諸位!”
也就在此時,司龍王的聲音響起。
他一眼便看出各國使者心中在想什么,當下出聲。
頓時,眾人目光看向司龍王。
“大魏殺降,犯滔天大罪,天下讀書人不會放過總指揮使許清宵,也不會放過大魏王朝的,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好事。”
“而且,你們知道為何大魏這次要殺降嗎?他們怕了,他們害怕我們聚集在一起,所以殺雞儆猴。”
“故此,我等絕對不能讓他計劃得逞,他越是殺降,就越代表他們心虛,他們害怕。”
“現在,我等要做的就是,團結一致,抵御大魏,只要能拖住大魏前進的步伐,大魏內部就會自己亂起來的。”
“還有,不要妄圖想要投降,大魏殺降,現在投降有用嗎?”
司龍王開口,一番話說的這幫來使沉默。
實際上,當蕃國被滅國后,眾來使第一反應的確是想要投降,他們的確怕了。
以為是大家聚集在一起,給大魏施壓,逼迫大魏退步,要么他們獨立出去,要么賠償銀兩二選一。
可沒想到,真動刀子了。
打和沒打是兩回事,叫的再兇都不如碰一碰那么直接。
誰都不想成為大魏鐵騎下的亡魂。
可司龍王說的也沒錯,人家都殺降了,就意味著已經撕破臉了,如此一來的話,降的確沒用啊。
“司龍王,那我等接下來該怎么辦?”
“是啊,司龍王,您給我們出個主意,我們聽您的。”
“對,聽司龍王的。”
不少人開口,推崇司龍王。
而司龍王也沒有任何拒絕,直接站起身來,來到沙盤面前道。
“孤已得到情報,大魏第二軍,分別在唐國,阿木塔,突良三地扎營,唐國說到底也是大魏分支,不像我等異族一般。”
“所以,孤料定,許清宵必會進攻阿木塔和突良二地,暫時不會進攻唐國,應該會去勸降。”
“可許清宵想錯了,唐國乃是十國之一,他們早就想要獨立出去了。”
“所以,唐國不會勸降,甚至會乘機突襲大魏第二軍,這個時候,燕國,京圖部落,尤安部落,竭盡全力去支援唐國。”
“與唐國配合,襲殺大魏第二軍,如若運氣好,必能重創大魏第二軍,即便是運氣一般,也能讓大魏第二軍吃個大虧。”
“爾等覺得,孤意如何?”
司龍王極其了解大魏,他瞬間完成判斷,篤定許清宵不會進攻唐國,只會進攻阿木塔與突良部落。
畢竟唐國是分支罷了。
“此計妙也,司龍王大才。”
唐國使者起身,他滿臉欣喜。
其余異族國來使也紛紛點頭贊同。
不過司龍王繼續開口道:“有一件事情,必須要注意。”
“第一戰,蕃國之所以如此快投降,有一個關鍵點,蕃國國君讓各國部落沖殺在前,想要保留本國實力。”
“這就是滅亡之根本,蕃國國君也該死,諸位一定要將這件事情告知爾等國君。”
“援軍不是白送死的,所以接下來每一戰,都必須要讓本國主力先上,援軍再上,以確保決心。”
“并且要對友軍敞開大門,切不可互相猜忌,我等目前唯一的敵人是大魏,如果拖不住大魏,在場的人,有那個能活著?”
“到了這一步,不要再有僥幸心理了,誰要是再這樣,等戰后結束,屠滅此國,知道嗎?”
司龍王特意拿出這件事情說出,他派出一萬精銳鐵騎,只回來了十幾人。
一萬精銳鐵騎白白死在大魏,他如何不氣?更氣的是,自己好心好意送人過去援助,換來的居然是這個結果?
人多力量大沒錯,但人多心思多啊,所以他必須要講清楚,誰要是還這樣亂來,到時候屠滅其國,就不信還敢亂來。
“我等遵命!”
“我等遵命!”
眾使者紛紛開口,司龍王說的沒錯,既然團結一致,如果還互相猜忌,那無疑是自找苦吃。
要知道,面對的敵人,是大魏王朝,又不是某個小國。
當下,司龍王的目光,不由落在沙盤之中。
唐國,必須要贏啊。
打得過打不過是一回事,必須要拖住大魏前進的步伐。
大魏這一步,殺的太好了,這一刀殺下去,天下懼驚,這幫異族哪里還有膽子拼殺啊。
自己只能穩住大局啊。
司龍王心中如此想到。
他之所以能統領大局,不是因為他的才華,也不是因為司龍一族有多強,而是他背后有人。
上面的指示很簡單,前期拖,中期亂,后期殺。
這是上面的大局安排,前面必須要拖住大魏,不拖住大魏的話,根本沒有任何希望能贏。
只要大魏前期被拖住了,中期就必然會有很多是是非非,什么藩王之亂,文宮之亂,民間之亂,大魏內部會有一大堆問題。
如此一來的話,等到大魏內亂了,他們就可以真正的出刀,那個時候有冤報冤,有仇報仇。
同一時刻。
大魏文宮。
當許清宵殺降之事傳開后,整個大魏文宮徹底沸騰了。
誰也沒有想到,許清宵竟然會下這個命令。
殺降啊!
這可是天理不容之事啊。
“許清宵,你當真是喪心病狂。”
“自古以來,殺降皆為不祥之兆,我大魏江山,七百年的氣運,就要斷在你手中嗎?”
“一旦殺降,接下來每一場仗,大魏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數萬萬無辜生命,將會因為許清宵而白白犧牲啊。”
“我要書寫文章,我要書寫文章,許清宵,你無有儒者仁義啊。”
大魏文宮已經沸騰起來了,到處都是罵聲。
有人的的確確是真的憤怒。
只是這種憤怒之后,是嘆息,是惋惜,是無奈。
但大部分儒生,則是一種狂喜,內心的狂喜,因為許清宵終于做錯了一件事情,一件天大的錯事。
大魏文宮的大儒們瘋狂寫文章,甚至有些大儒,帶著一批儒生,直接朝著皇宮走去。
“走!我們去覲見陛下,彈劾許清宵!”
““許清宵之行為,天神共憤,去大魏皇宮,去見皇帝。”
大儒們的聲音紛紛響起。
而文宮中,蓬儒卻沒有說話,顯得無比平靜,他沒有發表任何論,但也沒有阻止這些大儒去皇宮彈劾。
不多時,幾百位儒生來到大魏皇宮外,五位大儒要求面見圣上,但得到的卻是拒絕。
女帝不見。
一時之間,五位大儒顯得有些面紅耳赤。
“陛下不見,我等就坐在這里不走了。”
“許清宵殺降,違背仁義道德,違背人道,請陛下降罪,罷免許清宵之職。”
“自古以來,殺降為不詳,許清宵滅我大魏國運,毀我大魏根基啊。”
幾位大儒聲音如雷,在宮外大吼大叫,斥責許清宵,辱罵許清宵。
而宮內所有人聽的一清二楚,只是沒有人搭理他們罷了。
下一刻,有大儒壓著聲音,讓這些儒生去喊人來,聚集大魏京都所有讀書人,來宮外請愿。
文華殿中。
許清宵將七封書信交給信使,讓其快馬加鞭,送到射陽侯手中。
而宮外,大儒們的罵聲彼此起伏,擾的人心煩意亂。
“這幫老東西,一直吵吵鬧鬧,守仁,你下道令,老夫把他們全部抓起來。”
刑部尚書張靖第一個開口,他聽著幫大儒的叫喊聲聽了快半個時辰了。
的確覺得吵死了,故此希望許清宵下到令,直接把這幫家伙全抓了。
反正現在的局勢已經很明朗了,大魏要賭國運了,還怕你狗屁大儒?說句不好聽的話,大魏很有可能要沒了,你大魏文宮地位再崇高又如何?
有大魏王朝崇高嗎?
逼急了,當真殺儒信不信?
“留他們有大用處。”
許清宵擺了擺手,這些大儒所作所為,完全在他預料之中。
不去針對,不是怕,而是許清宵需要他們這樣鬧。
鬧得越大越好。
大約四個時辰后。
信武侯戰報再次送來。
這一次送來的戰報極多。
而且信使將戰報展開道:“許大人,侯爺說,要讓屬下大聲宣讀。”
這信使如此說道。
許清宵點了點頭,他大概猜到信武侯發來了什么戰報。
“臣,信武侯,奉命清點蕃國戰品。”
“戰馬十五萬匹。”
“蕃國存儲糧食四百五十萬石,諸國援助糧食八百七十萬石。”
“國庫白銀十二萬萬兩,其他金銀珠寶估算五萬萬兩。”
“戰甲二十萬套,戰刀十五萬柄,攻城器四十架,巨型玄鐵弩箭十架。”
“以上,為四個時辰搜刮清點之物,依有大量資源未查清。”
“請許大人清點收納。”
當聲音響起,文華殿內,眾人再一次愣住了。
尤其是戶部尚書顧。
他死都沒有想到,區區一個蕃國,居然這么富有?比大魏還要富有?
這還真是.......意想不到啊。
尤其是存儲的糧食,高達四百五十萬石,各國支援八百七十萬石,加起來就是一千三百二十萬石糧食啊。
這他娘的,也太富有了吧?
一石等于一百斤糧食。
一個正常士兵,一頓飯可以吃十斤左右,不過吃飽一頓飯,可以挨十天餓。
行兵打仗,基本上的口糧分配就是一天一斤,也就是說一石糧食,夠一百個士兵吃一天。
三十萬大軍,一天的基本口糧就是三千石糧食。
一個月也才不過九萬石。
一千三百二十萬石糧食,夠三十萬大軍吃他娘的十二年啊。
再加上這么多金銀珠寶,還有各種好處,譬如說蕃國的勞動力,蕃國的礦山等等。
顧有點暈了。
他算不來這筆賬了。
這比殺多少番商還要賺啊。
打仗不是要花錢的嗎?怎么感覺好像賺了很多一樣啊?
這打一個國家就賺這么多銀子!
這要是打完百國,大魏豈不是.......得倒退五十年啊?
不僅僅是顧要暈了,在場誰不暈?
這還僅僅只是搜刮了一部分?
全部搜刮下來,得有多少銀子?多少糧食?還有這么多的勞動力?
這他娘的!
想都不敢想啊。
“傳令下去,國庫銀兩,大魏第一軍,大獲全勝,蕃國國庫銀兩,運輸大魏,死去將士,按五倍撫恤金發放,若有兒有女有父母者,贍養至成年,讀書識字,全由大魏支出。”
“重傷殘疾者,也由大魏贍養余生,國庫一成直接犒賞大軍。”
許清宵開口,他財氣十足道。
蕃國的國庫,大約二十萬萬兩左右,算上金銀珠寶,古董字畫等等,第一軍三十萬人,扣除戰死之人,差不多二十七萬五千左右。
按照國庫兩成,也就是說活下來的每人可以分到一千兩白銀的獎賞。
這是天大的恩賜。
他們一個月一兩軍費,一人一千兩,一輩子都難以賺到的銀子。
如果不是因為撫恤金以及贍養后代的事情,許清宵甚至愿意直接將這二十萬萬兩全部分出去,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激勵三軍。
沒有什么,比白花花的銀子更有誘惑力。
但許清宵更加明白的是一件事情,銀子有了,也會貪生怕死,所以許清宵將大部分的銀子,安置在戰死者身上。
讓這些將士們明白一個道理。
你們死了!
你們的兒女,妻子,父母,由大魏贍養。
你們重傷殘疾了。
你們這一生,也會由大魏來贍養。
只有這樣,才能讓將士們義無反顧地保家衛國。
的確,當許清宵這般開口,武官們集體不知該說什么了。
許清宵太大方了。
大方到他們不知該說什么。
對比一下顧。
許清宵才是真正愛民愛兵之人啊。
“去吧,將此事告知信武侯,讓他宣告大軍。”
許清宵開口,隨后目光還是鎖定在沙盤之中的唐國。
第一戰結束了。
馬上便是第二戰。
許清宵十分清楚,自己前期必須要速戰速決,絕對不能被拖住。
他要狠狠地打。
打到異族國徹徹底底怕了。
這樣的話,才有轉機。
大魏必須要保持一個無敵的姿態,一路橫推。
才能震懾敵人。
靠嘴皮子,是沒有用的。
而就在翌日。
卯時。
一篇文章,出現在大魏許多郡地。
殺降為不詳!許清宵滅我大魏國運!毀我大魏根基!
是大魏儒報上的文章。
換句話來說,是整篇大魏儒報上,只刊登了這一篇文章。
其內容無非就是圍繞‘降軍不可殺’的原因解釋了一大堆。
說許清宵殘暴無德,殺了十七萬無辜生命。
整篇文章,激昂無比,把許清宵上上下下罵了一遍。
的的確確引來許多百姓討論。
并且主筆之人,還是張寧。
一時之間,民間頓時出現諸多謠。
有的謠說,許清宵已經心魔入體了,他修煉了異術,整個人成為了瘋魔。
有的謠說,許清宵通敵他國,故意殺降,要毀大魏根基。
不僅僅如此,各地藩王幾乎是在第一時間,便紛紛寫起奏折,辱罵許清宵,甚至有的藩王,更是要求女帝賜死許清宵。
引來各種爭議。
尤其是讀書人,更是各種破口大罵。
寫請命書,請陛下罷免許清宵,甚至要賜死。
大魏皇宮外。
聚集的儒生也越來越多了,有數萬儒生在外,每隔一段時間便傳來堅定之聲。
“許清宵殺降,天理不容,請陛下明鑒,嚴懲奸臣。”
這聲音就是一刻鐘響一次,的確讓人心煩意亂啊。
然而天下百姓雖然爭議,可所有人都在等許清宵如何回應。
畢竟許清宵在民間威望,實在是太高了。
暫時性,百姓們并沒有過多去論,而是好奇,許清宵會如何回應。
終于。
又是翌日。
卯時未到。
一輛輛馬車行駛入各大郡城,府城,縣城。
一份份大魏文報,不收取任何一文錢,免費發放至百姓手中。
百姓們爭相搶后。
當拿到大魏文報時。
令人震撼的文字入眼。
犯我大魏,雖遠必誅
簡簡單單八個字。
是許清宵強而有力的回應。
是許清宵對殺降的回應。
這一刻,百姓們震驚了。
而與此同時。
大魏文宮內,許清宵的目光,也緩緩落在大魏文宮。
時機成熟了。
他要動手了。
“來人!”
一瞬間,許清宵的聲音響起。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