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信息全知者 > 番外:滿天星斗

            番外:滿天星斗

            當然還有兩廣和更北邊的地方也有很多新石器時代文化,但兼容較少,姑且不談。

            燕遼地區,比較著名的就是小南山、興隆洼、紅山文化。

            小南山距今9000年,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匕形玉佩、觿形玉佩、玉管、玉珠、柱狀玉玦、玉璧、玉環、玉錛和玉斧等,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系統性用玉遺址。

            興隆洼距今8200年~7200年,玉器有柱狀玉玦、玉斧、玉錛和匕形玉佩,有距今八千年,我國最早的磨光真玉器。發掘一對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徑約6厘米,是迄今發現興隆洼文化玨飾中最宏大的杰作,被稱為“玉玦王”。

            最后就是著名的紅山文化。

            當然遼河流域還有很多,并不是只有紅山文化,只是學界通常把紅山當做遼河流域的文化代表。

            大概距今6000年~5000年,以極度精美的玉器著稱于世。分布極廣,稱霸燕山以北,已經發現有近千處遺址。

            器型以動物形象為主,玉龍、玉鳳、玉豬、玉龜、玉鳥、玉蟬、玉魚、玉人等,其中c形碧玉雕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龍形象,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其實還有更早的龍,但是用石頭堆砌的,也在遼河流域。

            紅山的牛梁河遺址有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五冢一祭壇,形成了完整的祭祀體系。

            有個冢長130米,南北寬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其中一號墓規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墻,內部四面砌有石階,證明當時等級觀念已經形成。

            還發現了占地面積7*18米的女神廟,出土的陶制女神像,有人稱之為最早的女媧。

            是不是女媧不知道,但高等級的祭壇,大量精美玉器以及女神廟的出現,說明紅山文化是母系社會,且有女神崇拜。

            再加上數量眾多的精美玉器,紅山文化的生產力和文化水平,已經同時期極度發達了。

            ……

            海岱地區,也就是指山·東,以及蘇北和徽北。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龍山文化一脈相承,沒有中斷過。

            這里只說最出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200~4600年。

            它以蛋殼黑陶著名,非常精美,薄如蛋殼,輕盈清脆。

            怎么做的,用料啥的,都大概知道,但現代陶藝技術無法復刻。

            該文化還出現了早期文字“丁公陶文”,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行文,但無法破譯。

            良渚也用黑陶,但卻沒有蛋殼黑陶精美。整個良渚只挖掘了極少量的蛋殼黑陶,是從大汶口文化進口的……

            ……

            中原地區、甘青地區可以放到一塊說。因為都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

            受仰韶文化影響的遺址非常多,陜·西,河·南,山·西,甘·肅,青·海,湖·北,河·北和nmg南部地區,都有……

            學界因此把距今7000年~5000年這個時間段稱之為仰韶時代。

            它有三大典型文化,和四大非典型文化。

            三大典型,分別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地區也不同,大約算是三代‘王朝’。

            陜·西,半坡文化在距今6900年至5800年之間。

            河·南,廟底溝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600年之間。這個類型分布范圍最廣泛,分布在東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漢,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更是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對文化差異明顯的南方兩湖地區影響也非常強烈。這種影響一直越過長江,最遠到達洞庭湖以南地區。它更是北出塞外,影響到達了河套至遼海地區。被稱為‘廟底溝化’。

            山·西,西王村文化在距今5600年至4900年之間。

            非典型仰韶文化的四大類型,后崗一期終結于5500年前,大河村文化終結于4900年前。而距今4700年,大司空文化和下王崗文化也都消失,至此仰韶文化才徹底消亡,前后有兩千多年。

            這兩千年,又被叫做‘仰韶溫暖期’,當時大家生存壓力都不大,所以沒有催生出更復雜的社會結構。

            甘青地區,還有個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支,已經獨立脫胎,成為一個全新的文化,距今5700年,它發掘出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刀。

            后來的夏商周,仰韶文化要素確實少,但那是因為仰韶文化主要體現在彩陶上,而隨著生產力革新,當然也就不會繼承下來。

            不過其文化內核,信仰方面,還是繼承了。

            比如北斗崇拜,天象崇拜。雙槐樹遺址,即所謂的‘河洛古國’,固然不算什么古國,但北斗崇拜無疑是華夏的神話核心。

            這么說可能不知道北斗信仰有多重要,這是上帝信仰的核心,北斗環繞北極星旋轉,斗柄始終指向帝星,北斗是天帝的坐騎,比龍更高貴。

            在天象上,北極星是上帝之眼,勾陳是上帝的角,蒼龍星宿是踩在腳下的,北斗七星則在勾陳與蒼龍宿之間。

            上古先民想象上帝騎著北斗,環繞巡天,中間那個北極星眼睛始終盯著大地,監察天下。

            河洛古國發掘出的祭壇,埋著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上左輔右弼。這就是在祭祀上帝。

            商周青銅器,上面大量的‘四個小蝌蚪環繞一點’的勾玉璇璣符號,就是‘北斗’。

            而這種符號,在黃河中上游的仰韶彩陶到處都是,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有,并且還有‘玉璇璣’,是最典型的北斗符號,商周青銅器完全繼承了。

            良渚中心論的人,總是說商周青銅器上有饕餮紋,就是良渚傳人。可他們從來不會說,商周青銅器上還繼承了大量其他文化的要素。

            還有些普通人不學無術,說仰韶彩陶上還畫著豬,崇拜豬肯定不是華夏。

            這大錯特錯,這不是崇拜豬,這是天象符號……

            《大戴禮記》:“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說文》:“豚祠司命。”

            《風俗演義》也說,祭司命,要‘皆祠以豬’。

            西漢的《春秋說題辭》:“斗星,時散精為彘,四月生,應天理。”

            這依舊是北斗信仰……最早的北斗神就是豬頭……

            紅山文化也有這個特點,他們不光有c型龍,還有玉豬龍,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學者們要說那有個豬頭的,也是龍。

            但事實就是,那個玉器表達的,就是北斗星象與蒼龍星象的結合。

            河洛古國的北斗九星旁,還祭祀埋了一頭豬和一只鹿,這不是窮,這是祭法。

            我個人,甚至懷疑這是‘涿鹿’名字的來源……

            而為何古人要用豬代表北斗?《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

            意思就是說,每當月亮經過畢宿的時候,天上就快要下雨,而豬的白蹄就要在地上刨出痕跡。

            由此古人認為豬是‘知天時’的。

            同樣的道理,也是東部沿海鳥文化誕生的原因,候鳥每年定期往返,也被認為是知天時,‘上帝告訴他們該去北方了,該南方了’。

            這種根據天時運轉的習性,讓古人認為鳥是上帝的使者,可以與上天溝通。

            同樣的道理,還有洄游的魚群……

            當然,也有學者,把良渚的神人獸面神徽,解讀成上帝騎豬巡天圖……這有點在附會了,拿我們文明的上帝信仰,拼命往那個‘神人獸面徽’上硬套。

            但如果是真的,說明良渚也有北斗信仰,上帝信仰。

            很可能五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已經普遍是‘天’、‘帝’、‘北斗’、‘蒼龍星象’、‘大火星崇拜’等巫祭信仰體系了。

            不過我認為,還是太牽強。

            良渚并沒有北斗信仰,他們更重視太陽……除了把神人獸面紋強行解釋成上帝騎豬,根本沒有其他文物佐證北斗信仰。

            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普遍信仰夜晚的天象,是群星,是‘帝’的信仰。良渚則側重于負日意象,并且怪異巫神氛圍要更濃厚。

            有人還把神人獸面紋,解釋成‘皇’,我認為這個比較合理。

            所以良渚應該是上古‘三皇’之一,但并非任何一個‘五帝’。

            還有人不學無術,硬要說仰韶住狗洞,我也是醉了,那叫‘半地穴式房屋’,這是地區氣候決定的。

            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區,主要核心在黃土高原,那地方現在還有人住窯洞呢。

            良渚有干欄式房屋,那是因為地上潮濕,蟲蟻多,自然就會發展出來,容易普及,這并不高人一等。

            印第安人沒有車子,不是不懂,是沒有大型牲畜拉車,因此發明出來也無法普及。

            最后,一些人認為仰韶沒有玉器,跟華夏沒關系。

            這就睜眼說瞎話了。

            仰韶文化只是不重視玉器,不是沒有玉器……

            約有18處遺址出土了224件玉器。

            距今約7100年~6800年,陜·西北首嶺遺址發現通體磨光的蛇紋巖梯形墜飾,是半坡類型出土的最早的玉器。距今約6800年~6500年,北首嶺、龍崗寺與何家灣遺址發現了7件玉器,多為錐形器。距今約6500年~6200年,龍崗寺與何家灣遺址開始出現了大量玉質生產工具:玉斧、玉鏟、玉錛、玉鏃。距今約6200年~5900年,龍崗寺、何家灣與姜寨遺址出土了玉器26件,何家灣遺址發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硬玉質生產工具:透閃石平直刃通體磨光的玉斧、碧玉舌狀圓卷刃玉斧、透閃石單面直刃玉錛。龍崗寺遺址發現13件。姜寨遺址發現玉器6件,其中2件為女性綠色玉石墜飾。

            北首嶺遺址距今6000年,共出土玉石器15件,有一件青色平面略呈三角形玉器。廟底溝遺址中出土7件玉器。北牛遺址中出土了玉錛和玉鏟,垣曲小趙遺址中出土了玉質臂釧。

            距今5300年前的靈寶西坡遺址出土了17件玉石器:16件玉鉞和1件玉環。

            玉鉞就是典型的玉禮器,說中原地區沒有玉禮器的,純粹是胡說。

            仰韶文化的玉器確實少,但這是和良渚比,良渚的玉器太多了,這里面有很多原因。

            主要是玉石材料來源稀少。

            他們的玉鉞,只有蛇紋石玉器,基本沒有透閃石和其他的玉類,因為距今5300年前中原本地用玉資源稀缺,即使是蛇紋石玉料,也顯得非常難得。

            仰韶文化既沒有發現規模宏大的廟宇和祭壇,也沒有發現大量精雕細刻的玉質禮器群,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顯得較為單純和古樸。

            綜上,包括我之前說的泰山大汶口文化,也是有玉器出土的,之所以說少,都是和良渚、紅山這倆瘋狂制作玉器的文化比,顯得少而已。

            有部分學者認為,以大規模玉禮器為代表的北方紅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均為文明起源期的神權模式,因為鋪張浪費,所以文化中斷,沒有直接的后繼者。

            以靈寶西坡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屬于文明起源的王權模式,因為崇尚節儉,不浪費資源,所以能催生王權國家。

            諸此種種,仰韶文化雖然‘落后’,沒有進入‘文明’,但不能說它不是華夏起源之一。

            它絕對是,從仰韶到龍山時代,中間有非常明顯的過渡遺址,那就是‘廟底溝二期’,距今2900年。

            完美銜接了仰韶和龍山。

            它和大汶口文化,分別進化成了龍山三大文化,‘陜·西龍山’、‘中原龍山’、‘海岱龍山’。

            中華文明就是這么不停地吸收壯大起來的。

            科學研究表明,在距今5300-5000年前后,發生了一次重大氣候改變。在這三百年里,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很多文化消失了。

            5300年前后,南方長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ah淮河流域的凌家灘文化消失,同時良渚文化出現,良渚的玉器明顯受到了凌家灘文化強烈的影響。

            5000年前后,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滅亡。

            4900年前,黃河中上游的典型仰韶文化也消亡了。

            同時期的古文化,只有位于山·東半島,泰山周邊的大汶口文化得以一直傳承下來,直到4300年前才徹底滅亡。

            那次劇烈氣候變化到底劇烈到什么程度,今人無法得知。但這無疑催生了文明的誕生。

            良渚文化在5300年前出現,并開始修筑水利工程。之后在4900年前,完成筑城。

            毫無疑問,良渚是文明先驅,應劫而生。

            它的成功模式,被很多文化學習融合,繼而開啟了龍山時代。

            但龍山并不是‘一種’文化。

            仰韶、大汶口雖然都被淘汰了,滅亡了,但是指‘舊有的文化消亡’,不代表原來的族人滅亡了……他們是進入到了新時代,只是原本的文化結構不再適用了而已,文化內核還在。

            最后最后,還有一點,那就是仰韶的核心區域,實際上并沒有發掘。

            黃土高原上的南佐遺址,距今5200年至4600年。去年才開始挖,環壕內發現有600萬平米,比同時期的‘蘇美爾烏魯克城’要大,和良渚遺址差不多。

            由此才知道,挖了那么多年的仰韶,原來大多是外圍……

            大西北那片寶地,考古進展一直不多,并不是沒有東西挖,而是沒錢沒人。

            最近幾年長江流域的考古成果斐然,良渚、石家河、三星堆,仿佛忽然之間無數的成果冒出來了,很大原因是當地的部門有錢……且考古工作者扎堆,尤其是江浙地區。

            這是待遇差距導致的……

            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太多地方沒有被關注,我認為,黃土高原一定有驚喜。

            另外還有陶寺和石峁,這都還沒怎么挖呢……

            為了溯源文明,考古學界的大佬,在陶寺、石峁、良渚里面三選一,選擇了良渚。說‘我們當時就把寶壓在良渚上了’。

            結果當然也很好,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但不代表考古到此結束,等石峁挖完,可能也有顛覆性的發現。

            石峁遺址那邊的氣候,以及石頭城的載體,是極有可能有文字留下來的,如果有,那是石破天驚的發現。

            當然不管有沒有驚喜,中原中心論可以推翻了,

            因為無論南佐、石峁還是陶寺,都不在河·南。南佐在甘·肅,石峁在陜北,陶寺在山·西。再加上江浙的良渚,湖·北的石家河。

            中原在同時期被學界戲稱‘文化洼地’。

            隱隱約約,一個上古環河·南文明圈,都要浮現了……

            這就是滿天星斗,匯聚于中原而成華夏的格局。

            不是某一個地方的文明,作為唯一起源。而是多個起源,在求同存異下,最終融合在了中原……

            ……

            ------題外話------

            :抱歉。

            70

            _a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