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李治本以為這樣處理,就告一段落。
巍峨的皇宮在暮色中漸漸沉寂,檐角的銅鈴在微風中輕輕搖晃,發出細碎的聲響,仿佛也在訴說著皇帝心中那一絲難得的輕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時刻,還是要靠著水的。
李治站在太極殿的臺階上,望著遠處的宮墻,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句話。
自己這個皇帝的寶座,是靠著天下百姓、靠著朝堂百官才得以穩固。
但此刻,他卻沒有意識到,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
可是,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
原本運轉流暢的朝廷機器,像是被人悄悄塞入了一顆石子,開始出現了異常。
他頒布下去的政令,就如同離弦之箭,卻在飛行途中逐漸失去了力量,運轉的速度變慢了。
曾經,政令一下,各地應如臂使指,迅速執行,可如今,這一切都變了。
甚至,很多時候,事情在朝廷上已經定論了。朝堂之上,群臣激昂陳詞,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確定了各項政策的走向。
李治看著群臣,心中滿是欣慰,以為一切都將順利推進,大唐的繁榮昌盛指日可待。
等當這些事情下發到各州縣時,這些事情的進度被拖的極慢。
長安城外的驛站中,火車不停地傳遞著朝廷的公文,可當這些公文抵達各州縣后,卻如同陷入了泥潭。
官員們或是推諉扯皮,或是敷衍了事,原本應該迅速開展的工作,卻總是停滯不前。
這可不是少數,而是大多數。
幾乎每一道政令,在地方的執行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仿佛整個大唐的地方行政系統都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停滯狀態。
如今,大唐多了這么多的土地,他這個皇帝為了天下,忙得焦頭爛額。
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新的問題層出不窮。
如何管理新占領的土地,如何安撫當地的百姓,如何讓這些地區快速融入大唐的體系,這些問題如同潮水一般,將李治淹沒。
他每日天不亮就起床處理政務,深夜還在批閱奏折,眼睛布滿了血絲,身體也越來越疲憊。
結果,事情到了下面,反而做不成了。
李治看著堆積如山卻毫無進展的奏折,心中的怒火再也無法抑制。
他憤怒地拍打著御案,案上的筆墨紙硯都被震得跳了起來。
氣的李治好幾次都想要親自插手地方的事情。他恨不得立刻離開長安,前往各地,看看那些官員到底在搞什么鬼,為何將他的政令如此不當回事。
不過,李義府勸住了他。
李義府神色焦急,聲音懇切地說道:“陛下,自古皇權不下縣。”
“您乃是一國之君,若干預底層的事情,那么,當地的地方官員又該怎么做?”
“這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困擾。”
“長此以往,怕是要出亂子。”
李治聽了,心中雖然不滿,但也明白李義府所說的道理。
他嘆了口氣,緩緩地坐了下來,眼神中滿是無奈。
“有趣,真是有趣。”
李治坐在龍椅上,輕聲呢喃著。
他心里比誰都清楚,這問題出現的根源,第一批掌握財富的,永遠是大唐最有權勢的人。
這些人,在大唐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和龐大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