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的梅林!
肯特王國半個月就滅國了。
不列顛島的七國時代現在還是雛形狀態,也就是一個非常松散的部落非正式聯盟,事實上鄧肯不止滅了一個國家,他還順帶把未來的西撒克遜王國也一起滅掉了。
這個時代的英格蘭,幾千人就敢自稱一個王國,地盤可能就一兩個縣城的大小。
東盎格利亞是未來正式的七國之一,但是地盤只有諾福克郡和薩福克郡,面積還比不過一個大點的地級市,鄧肯都沒反應過來的,隔了幾天克維托就屁顛屁顛地跑過來說他滅了一個盎格魯人建立的小王國。
好吧。
這滅國之功足夠讓他晉升成為貴族了,畢竟是最早追隨鄧肯的統帥之一,流亡者里面也該出現一些冊封的貴族。
鄧肯最終在牛津和劍橋布置了一道防線。
因為他的領土已經跟尤瑟王鑲接了,差不多拿下了不列顛島下方的全部地盤,再往上打就是林肯郡和約克郡,最終一路平推到哈德良長城附近。
但打下來容易,防守就非常頭疼了,尤其是在不列顛島還沒有強大海軍的情況下。
鄧肯接下來的計劃是消化地盤。
以他現在的實力,打到哈德良長城附近,可以說是一點都不難,但難的是如何防備蘇格蘭野人的入侵襲擾。
“不列顛島這狗啃的海岸線,到處都得布防。”
鄧肯攤開眼前的地圖,這是他依靠自己的記憶畫出來的,大致上不會有什么差錯,他看了看肯特郡、南薩克斯、漢普郡、多賽特、東薩克斯等地方,暗自道:“這些地方只能全部沿海軍屯了。”
“在地方部署不列顛戍海民兵軍團,讓他們邊耕邊戍,同時恢復地方的生產力。”
“精銳部隊駐守倫敦周邊地區。”
“在倫敦港、肯特港、南安普敦港等地,都得派遣一部分的不列顛軍團駐守。”
“治安人員另外招募。”
“前期由軍團士兵負責,后面專門培訓一支警察維護治安。”
鄧肯準備直接給不列顛島上點強度,以前的蠻族私斗必須彈壓,強化法律的作用,在地方設置法官法庭,替代原本的部落宗族制度,把人口集中到城市周邊,重點開發擁有地形便利的區域。
他現在手握倫敦附近的肥沃平原,肯定是要把倫敦先發展起來,然后才能反哺一下四周的爛地。
“領地:倫敦(中型港口城市)(可擴建)。”
“道路:鋪石路(道路狀況良好,可建設四方大道)。”
“農業水平:中上(引渠灌溉,莊園建設,平原優勢,河流優勢,在當前時代屬于中上水平。)”因為有泰晤士河,倫敦周邊的土地容易出現豐收。
“商業水平:中等(有河港海港,漁業發達,交通便利,地理優越,但尚未完全開發。)”相關人員阿妮婭正在恢復商業經濟活動。
“科技水平:中下(鍛造技術落后,但有一座鍛造廠。)”相關人才正在重建圖書館。
“環境:差(開放水渠沒有清理,蠻族廢棄了城市排污系統)。”
“神廟建筑:小型維京圣域(供奉奧丁)、阿里烏斯派教堂、小型隱修會(廢棄)、阿瓦隆祭石。”
倫敦這塊地怎么說呢?
其他的地方占領了,一年可能也就幾百枚金幣的稅收,而倫敦這一個地方,一年可以達到五六千枚金幣,相當于是十來個郡城的經濟體量。(商業方面)
這還是鄧肯沒有大力發展的情況下,它的戰略地位約等于珠三角等沿海重要港口城市。
“雖然是不列顛行省總督。”
“但是制度還是按照帝國君主制走,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而且我也需要中央集權。”
“貴族爵位制度直接用英國的。”
鄧肯正在規劃不列顛島的未來,這件事情只有他能做,嚴格來說他在這方面并不是很擅長,未來如果真打回歐洲了,他大概率也會采用一部分神圣羅馬帝國的制度。
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歷史的輪回誰都逃不過。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鄧肯的理想計劃是打下一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最好是能以偉大征服者的名義,取代查理曼,最終將超級版‘神圣羅馬帝國’給弄出來。
至于將來的歷史走向,就必須等時代的科技樹攀登上去,因為疆域太大根本管不過來,最終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我的
失業的梅林!
一句話,為了‘錢糧’。
阿妮婭在想辦法搞錢,而塞維魯在想辦法搞糧,爭取今年再搶種一波糧食,這樣明年大規模遷徙流亡者們就不用擔心糧食不夠吃了。
不繼續打仗,也是為了搶耕。
種地是頭等大事。
鄧肯象征性地去地里看了看,搞不了,哪里會種地啊,倒是可-->>以琢磨一下理論知識,比如說曲轅犁漚肥什么的,給塞維魯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這段時間沒有什么戰事。
誓約勝利之劍也送回阿瓦隆去了,守護仙女們似乎是打算重鑄一遍,讓它擁有一定干涉現實法則的力量。
鄧肯也進入了修生養息階段,每天不是訓練軍隊,就是操練阿妮婭。
他也終于有時間每天等二號人間體的幼龍睡醒了。
“一直到明年應該都沒有什么戰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