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
殿試開始前的規矩很是繁瑣,有采律官挨個給考生們搜身,之后禮部老尚書又顫顫巍巍地走到考場前,說了一堆鼓勵的話,最后再有都察院的官員做考前宣講,強調考試紀律規則。
天幕下,
來自大寧各地的考生們靜靜肅立著,等待著那聲銅鑼聲響,等待著那場決定命運的考試真正開始。
皇帝已然坐于龍椅之上,不知何時有太監搬來了一張御案擺放在他面前,殿試需要進行到日落時分,他還有許多的奏折要批,自然不能白白把時間浪費掉。
“諸生自髫齔受學,經史子集,窮究義理;詩詞歌賦,涵養才情。由童試而院試,由鄉試而會試,層層磨礪,方登此殿。其間寒燈苦讀,暑雨奔波,皆為今日。”
“今四海承平,圣恩浩蕩,廣納賢才,以襄盛業。今逢殿試,乃圣上親試,其重可知。此非僅為諸君個人榮辱,實系國家興衰。國家以科舉取士,欲得賢才輔弼,興邦治國,造福蒼生。
“……以經世致用之策,答圣上垂詢之問。待得金榜題名時,同赴朝堂,共襄盛舉,護我山河永固,佑我萬民安康。
愿諸生奮筆疾書,不負多年苦讀,不負圣上恩寵,不負家國期許。朕亦盼,諸君他日位列朝堂,展宏圖之志,建不世之功,使我朝萬邦來朝,永享太平。
……
今時良辰已至,殿試始,諸君勉之!”
李澤岳小心攙扶著禮部老尚書,站在太元殿白玉臺階下,老大人年紀雖大,但境界猶在,口中的話語隨著胸膛內尚存的浩然正氣一同吐出,清晰地傳到了偌大廣場上每一個耳朵里。
廣場中,聽著這位老大人的語,每一名學子胸膛內都燃起蓬勃的斗志。
皇帝抬起頭,再次看了一眼玉階下的考生們。
時辰差不多了。
李澤岳亦步亦趨地扶著老尚書坐回皇帝后方的椅子上,之后自己重新站回大哥身邊,靜靜等到開考時辰的到來。
“陛下,臣有事啟奏!”
忽的,一道高亢的聲音自廣場側面傳來,突兀而尖銳,讓在場所有人都皺起了眉頭。
李澤岳將目光投向聲音傳來之處。
但見廣場西側眾考官所在的位置,一位約莫三四十歲的男子露出身形。
當然,不是他主動露出來的,是其余官員紛紛避開了他,讓出了他的位置。
監察御史,王臨。
一時間,整個廣場所有人都看向了這個面容忠厚的都察院七品官員,本次殿試的監試官之一。
腦袋里都不由閃過了此人的信息。
六年前科舉賜進士出身,入翰林院編修,后授都察院御史,一向秉公辦事,鐵面無私,深受左都御史劉進信賴。
最重要的是,此人與東宮……
關系極近。
皇帝輕輕皺起了眉頭。
陸瑜心底一沉,事情好像和自己猜想的有些不太一樣。
“陛下,臣添為都察院監察御史兼本次殿試監試官,有監察百官、整肅考紀之責。
近日,臣聽聞了一些關于春闈時的風風語,因有職責所在,臣親自探查了一番,果然發現了一些蹊蹺之處。
臣自任監察御史以來,一向秉持公正,此次又得陛下恩準,任殿試監試官,誓讓考場風清氣正,使天下士子皆能憑真才實學晉身,不負陛下求賢若渴之心
,保朝堂棟梁清正賢良。
今日,臣既得知此事,必然要親奏圣上,以保殿試之風清,科舉之正當。
此時殿試在即,科舉乃大寧綿延萬代圣明之策,萬萬不能因一時之失而誤千秋之舉,還請陛下聽臣一,
臣,愿以命請諫!”
王臨慢慢從隊伍中走到玉階下,躬身一禮,話語擲地有聲。
聞,整座殿前廣場氣氛瞬間降到了冰點。
眾官員一臉驚駭地看向王臨,
他們一猜就知道這王臨要說什么事。
這是御前,這是殿試,為了你這所謂剛正不阿的清名,連命都不要了嗎?
還是說……
是有人吩咐他做的?
官員們想到此處,紛紛打了個寒顫,把腦袋低了下來,不敢再去細想,甚至都不敢抬頭偷偷瞄上那位站在陛下身后的年輕人一眼。
“太子……”
皇帝面色平靜,并未有絲毫動容,聽得王臨連以命相諫的話都說了出來,只是輕眨了一下眼皮,冷冷吐出一個字來: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