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趙卓然正在看著楊林寫的那封信,這是一封關于如何解決關內道流民與北境發展問題的方案。
其實全篇就兩個字“移民”!
關內道現在有大量的災民,這些災民由于失去了土地而變成“流民”。
北境剛剛收復回來的三州十二城,剛好有大量的無主土地,同時還缺人。
兩地的供需矛盾很明顯。
楊林的計劃書上還著重提到了一種新型高產作物,名叫紅薯!
據說能夠畝產十幾石,縱使北境的土壤貧瘠,也能有八九石的產量。
這是什么概念?
趙卓然第一感覺就是楊林再說大話。
不過趙卓然知道楊林并不是一個無的放矢之人。
所以這種農作物或許還真的存在。
要是這樣一來,北境那些看似貧瘠的土地就能重新開墾,只要給那些地方三五年的恢復時間,北境就會成為景國的塞上江南!
此時御書房中還有兩個人,分別是魏王趙崢,以及宰相孟徵。
這封信魏王先看的,看完之后就來到了御書房,剛好孟徵也在這里與趙卓然商討如何解決關內道流民的問題。
“卓然,看后感覺如何?”
趙崢慵懶地靠在椅背上,見趙卓然時而皺眉,時而沉思,出聲詢問道。
“父王,孟師,楊林寫的這篇奏折……方案,我認為可行性很大,只是里面有一些細節還需要商榷一二。”
趙崢笑了笑:“我就說不給那小子點壓力,他就不會主動為國分憂,有這么好的點子竟然不上報,著實該打!”
楊林寫的那封信孟徵也看了,心中震驚于楊林的經世之才,只是信中還有一些內容讓孟徵看后也是目瞪口呆。
他也是才知道,趙蒹葭竟然已經懷了楊林的孩子。
更是佩服楊林頭鐵,竟然在心中催促魏王履行承諾,讓趙蒹葭早點嫁給他……
關鍵是魏王竟然沒有一巴掌呼死他。
孟徵苦笑一聲:“早在海陽,我和魏王就想舉薦他入朝為官,結果被那小子左右推諉,楊林那小子確實該好好鞭策一下。”
對于楊林的脾氣,趙卓然在邊城的時候就見識到了。
胸中確實有丘壑,但就是不用到正路上。
在趙卓然看來,像楊林這種有才能的年輕人就必須要為國效力。
“最近從北境傳來的消息來看,蠻國有大量的流民流入應州城,蠻國朝廷內部已經有人提出要遏制流民外遷,只不過這道聲音很微弱,蠻國國主也并沒有理睬,楊林說的溫水煮青蛙正在蠻國上演,當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也為時已晚。”
趙崢接著說道。
“楊林現在又提出將關內道的流民遷入北境,一是要安置流民,二也是要平衡北境景蠻兩國的人口數量,不然整個北境都是蠻人,對于那里的穩定也極其不利。”
孟徵也感嘆一聲。
“父王,孟師你們也贊同楊林提出的這個移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