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什么?
他要么極有能力,能靠實績硬闖出一條路;
要么背后有高人暗中扶持,但藏得很深。
鄭儀合上檔案,目光投向窗外。
下午兩點半,省委黨校青干班的討論課即將開始。他得去看看,這個林鶴鳴真正的本事到底如何。
下午兩點二十分,鄭儀走進省委黨校教學樓。
教室里已經坐滿了青干班的學員,三三兩兩地交談著。
林鶴鳴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翻著一本筆記本,神色專注。
鄭儀沒有驚動任何人,只是悄悄在后排坐下,隨手翻開一本會議手冊,目光卻始終聚焦在林鶴鳴身上。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新形勢下如何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主持人是省委黨校的一名副教授。
課程一開始,教授點了幾位干部發,大多是一些套話。
“加強黨的領導”“完善制度建設”“創新服務方式”……
輪到林鶴鳴時,他站起來的姿態并不拘謹,但也不張揚,聲音沉穩:
“在基層,政策落實最大的障礙不是執行難,而是信任難。”
這句話讓鄭儀稍微起了興趣。
“群眾不信任干部,干部也不信任群眾。”
林鶴鳴繼續道。
“我們青云縣過去兩年最大的改變,不是新修了多少路、蓋了多少樓,而是干部真正走下去了。”
“‘駐村接訪’不是作秀,而是把矛盾化解在飯桌上、院子里。”
“有的領導說,這樣太‘軟’,顯得政府沒威信。但事實上,當群眾真的把干部當‘自己人’時,很多事根本不用‘壓’,他們自己就能說服自己。”
鄭儀微微點頭。
這人是真的懂基層,而且說的全是干貨,不唱高調。
然而,就在林鶴鳴剛坐下不久,教室里突然有人冷笑一聲。
“林書記說得輕松,可如果群眾就是不講理,鬧著要超額補償,你怎么辦?靠講感情能解決問題?”
說話的是個約莫三十五歲左右的男干部,戴著金絲眼鏡,鄭儀認出來,這是南州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明,算是“經濟路”的年輕干將。
林鶴鳴沒被激怒,只是平靜地反問:
“陳主任,您接觸過真正的‘不講理群眾’嗎?”
陳明一愣:
“什么意思?”
“我是指,那種家里地被征了,補償款卻被層層克扣,鬧到政府還被當成‘刁民’的群眾。”
林鶴鳴語氣不卑不亢。
“如果您見過,就會明白,他們不是不‘講理’,而是沒‘理’可講。”
教室里一時安靜下來。
陳明臉色微變,似乎沒想到林鶴鳴敢反駁他。
“那按你的邏輯,是不是群眾只要鬧一鬧,政府就該無底線讓步?”
“當然不是。”
林鶴鳴搖頭。
“我的意思是,政策制定時就要堵住漏洞,別等到群眾鬧了才想著滅火。”
“如果一開始就公開透明,讓村民代表全程參與補償談判,哪會有那么多‘群體事件’?”
這句話暗諷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粗暴作風,臺下不少基層干部忍不住小聲贊同。
鄭儀瞇起眼。
林鶴鳴的發已經超出了“穩妥回答”的范疇,隱隱有些鋒芒。
這在官場上……有點危險。
討論課結束后,學員們陸續離開教室。
鄭儀沒有急著走,而是靠在后排座椅上,默默觀察著人群。
他看到林鶴鳴收拾完筆記本,并沒有像其他干部一樣三五成群地離開,而是獨自往走廊另一側的黨校圖書館走去。
鄭儀等了片刻,起身不緊不慢地跟了上去。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