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不凡半是旅行半是趕路地走了將近十來天,才進入京都的地界。
沿途在休息的客棧或者茶館,他聽了不少故事,還大都是關于北疆大捷的事情。
尤其是在大的茶館酒坊,更有說書人添油加醋地渲染著事情的始末。
其中自然涉及到大中的北疆戰士用炸彈炸城門的“神來之筆”,自然也就少不了提及火器司、提及陳不凡。
就在到了京都城門口,陳不凡過了安檢進得城來,已經是晌午時分,正是午飯的時候。
他便就近找了一家大酒樓吃飯。
北疆沿途都是以游牧民族居多,素來以面餅、肉夾饃之類的為食,不似中原一帶的百姓,喜好炒菜和米飯為主食。
陳不凡吃了一路的餅子、酥油茶,已經有些膩乏。
難得回到京都這座大城市,只要肯掏錢,就能吃上各種中原美食,尤其是在大酒樓里。
陳不凡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一口氣點了六個最喜歡的炒菜還有小酒和米飯。
就在他等著上菜的功夫,樓下的大廳,一個說書人開始有鼻子有眼地說起了《大破伊城》的故事。
陳不凡笑笑搖頭,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聽這種說書了。
可是聽著聽著,就有些不對味了。
“話說那陳不凡為了立功,表要求主動一人去炸城門。
這本來靠著十個人協調比較快做好的事情,他偏要獨攬功勞所以一個人挑了最簡單的活來干。
他來來回回地搬動著炸藥包,折騰了許久才炸開了城門。
城門炸開,大家都殺進城去,他就站邊上休息去了。
因為進城廝殺的活兒,既辛苦又危險。
他何必去自尋死路不是!
話說啊,還有那火器司,真正發明火器的是它背后的一位高人,而不是陳不凡本人...”
這個說書人,似乎和陳不凡有仇似的,把黑白顛倒,極盡地抹黑陳不凡。
而那些食客在之前,也是有相當一部分聽過其它版本的北疆戰事的說書。
可現在一聽,怎么跟之前聽的相去甚遠啊!
當下便有食客發出了質疑:
“不對啊,我之前聽過幾個版本的說書,都說那陳不凡是這次收回失守三城、還有簽訂合約的首功功臣啊!
還有火器司產的那些什么手榴彈、地雷,還有會噴火的槍管子,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我也是聽說他才是功勞最大的人,現在是越聽越奇怪了。”
“究竟信誰的?”
“遲點等兵部出來文書、張榜公告,不就知道了。”
...
有懷疑的,自然就有堅定不移地相信的人。
“我早就聽說了,那個陳不凡三歲開始患腦疾,智力只是八歲孩童的智力。
他考上狀元,還是走歪門邪道考上的。”
“我就說嘛,一個沒考過童生的人就這么考上了狀元,不可能的事情!
原來還有這個內幕。”
“這種投機取巧的人要是都能拿首功,那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男兒算什么!”
...
有四五個人散落在三張飯桌上,七嘴八舌地貶低著陳不凡。
水軍?
誰這么大方,為了特意對付自己雇傭水軍?
這是陳不凡的第一反應。
即便有人出于公義而公然譴責他,也不至于這么憤怒,頂多只是過過嘴皮子癮而已。
除非是有過節的人之間,才會有這種憤怒值。
可那幾人,陳不凡根本就不認識。
還有那說書的人,好像是有意為之,要把他的名聲搞臭一般。
他想到了田波光,弩坊署令,還有他下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