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等媒體記者和粉絲入場之后,放映廳內的燈光熄滅,前面的大屏幕亮起。
龍標、中影集團、八一電影制片廠的logo過后,正片開始。
上來便是50年代初的京城全貌,單單這十幾秒的鏡頭,至少得花掉大幾百萬。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年來到……”
鏡頭逐漸拉近,張紫楓一邊唱,一邊跳著闖進了四合院,一身軍裝的辛白青跟在后面,看著小胖妞兒的眼神,滿是慈愛。
“你找誰啊?找我爸?”
失散多年的兄妹兩個第一次見面,彼此竟不相識。
電影的前幾分鐘,都是圍繞著這一家三口的重逢,雖然難免透著尷尬,但卻也能讓人感受到難得的溫馨。
可戰爭陰影籠罩下的新中國,像這樣的安寧注定是不會長久的。
李想所在的部隊奉命開拔,率先離開了家。
隨后李默尹也接到了入朝的命令。
離開的那個晚上,張紫楓扮演的小女兒追著汽車大聲哭喊著。
“哥走了,爸也走了,這還算什么家啊!”
同樣的一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無數的家庭都在上演。
舍小家,為大家!
人們在祖國受到了戰爭威脅的情況下,都在做著相同的選擇。
而不久之后,她也如愿以償應征入伍,作為翻譯人員成為了志愿軍序列中的一名新兵。
第一部因為前面鋪墊過多,導致后續的情節因為受電影時長所限,無法完全展開。
《存亡之戰》吸取了這個教訓,前面只是簡單交代了一下這一家三口的重逢,隨后便將視角轉向了戰場。
如果說《雄兵出擊》是布局,全景式的把抗m援c的故事鋪陳開來,《存亡之戰》就是廝殺,聚焦關鍵的戰斗,把每一處細節都做到了極致。
全片三場戰斗,高潮是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一場至關重要的阻擊戰——鐵原阻擊戰。
正好點題《存亡之戰》。
在歷時13天的防御作戰中,志愿軍第63軍頑強抗擊兩倍于己的敵人輪番進攻,粉碎了老美企圖快速占領鐵原,摧毀我軍后方基地和交通線的企圖。
這是一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戰斗,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更加真實的展現出當年那場戰爭的慘烈,劇組所做的準備工作,龐雜艱苦到超乎想象,二十萬平米的布景,上萬米的戰壕,連起來十幾公里的坑道。
導演團隊不僅自行設計坦克,而且為了達成現實中步坦炮協同的效果,動用了超過兩千人同時參演。
另外,在很多細節上,劇組更是做到了極致。
電影中有一幕,朱亞紋飾演的武器專家來到了前線,運用自己的土木知識,教戰士們如何構筑工事。
寬度、間隔怎么設計,土層松軟程度怎么搭配,怎么利用彈坑做掩護,反坦克裝備要怎么使用……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那場戰爭。
另外,這部電影也并非只是在講戰爭,相較于第一部角色過于臉譜化,第二部真正做到了每一個角色,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虛構的角色全都有血有肉,而且個性十足。
李想,作為第二部《存亡之戰》的核心人物,更是被張恒演繹得入木三分。
特別在李想犧牲的最后一刻,舔著糖紙的那個瞬間,放映廳里無數觀眾流下了眼淚。
“軍長,我們回不去了,我們營的任務完成了,同志們……繼續前進!”
做完最后的告別,李想義無反顧的撲向了起爆器。
劇烈的爆炸聲響起,陣地上火光沖天。
所有的一切在瞬間被湮沒。
志愿軍戰士用實際行動兌現了走上陣地前的諾。
只要還有一個人,敵人就別想占領陣地。
外國人大概永遠都理解不了,中國人的獻身精神。
在他們的認知中,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選擇投降,保存自身,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行為。
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在相同的情況下,臨死拉上一個墊背的才是常規操作。
另外,李想的這句話同樣也是送給今天生活在和平盛世下的每一個國人。
如今的萬家燈火,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如今的人們,更應銘記歷史,帶著他們的理想,繼續前行!
電影結束,放映廳內響起陣陣掌聲。
陳愷歌長出了一口氣。
對這部電影,他作為導演是滿意了,接下來就要看觀眾的選擇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