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家夫妻倆還在帝都擔心江云的時候,江云正在村里勘測地形,準備找個好地方蓋養豬場。
和別的工廠不一樣,養豬場哪怕再勤快的收拾,因為豬要拉屎尿尿,肯定是有味道的,所以它的選址必須遠離村民居住區,并且位于下風口。
因為要學習自來水沖刷豬圈的清潔方式,這個地方還得離水源夠近,并且要挖一個蓄水池,用來漚肥。
養豬場的糞便、臟水都會流到這個蓄水池里,既不會污染水源,又能額外創收,豬糞可是上好的農家肥。
劉長富帶著江云和公社里的生產隊長張淮一起,在村子里選了好幾處地點,然后開會分析,最終定下了南坡下的一片空地當做蓋豬圈的地方。
等到開工那天,村民們都來圍觀放炮!
放炮這個儀式是一定要的,既喜慶又能驅趕晦氣,昭示著新事物的開啟。
因為上面給撥了款,干的又是自家公社的事情,村民都踴躍報名,因為南方氣溫高,此時春耕也結束了,上百個壯勞力一起干活,沒用半個月就把豬圈的蓋了個七七八八。
這是一個水泥豬圈,整體呈長方形,里面是一格一格的豬欄。
江云提前用手表搜索了養豬場內部構造圖和注意事項,之后的施工都按照這個標準來,除了缺少科技產品外,蓋出來的成品很貼近現代養豬場。
其實按照江云的本心,為了養豬場的利益最大化,她連豬的種苗都想換了,換成更容易長大長胖的白豬。
但這事一是要花錢,二是改動太大,容易引起非議,她知道不能操之過急,只好暫時壓下,第一回養豬用的還是本土的黑豬苗。
其實黑豬比白豬要好吃一些,從后世的黑豬肉價格上就能看出它是比白豬更優秀的物種,但因為生長速度慢,在規模化養殖中就很難占據優勢。
要想讓所有人都吃上豬肉,實現吃肉自由,在經濟剛開始發展的時候,自然要犧牲一些口感了。
這也是養殖場的通病,更換物種可以降本增效,讓更多人吃上雞鴨魚肉,但同時,因為飼料、激素、養殖條件逼仄的原因,肉的質量自然會下降。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比起完全沒肉吃,吃質量差一點的肉,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再差的蛋白質也是蛋白質嘛,再差的油脂也比沒油要好。
這就像買不起奢侈品,就去買奢侈品平替一樣,對于底層老百姓來說,養殖場沒有出現之前,肉絕對算是奢侈品,畢竟很多家庭只有過年才能買一次肉,平時要有一罐豬油,都得十分節省的使用,誰要舀多了,肯定逃不過一頓罵。
江云遵循的是市場規律,先讓大家都吃上肉,然后再考慮吃好肉,吃健康肉,吃所謂的走地雞,跑山豬,草原羊……這都是要一步步發展的事情,不可能一口氣吃成個大胖子。
所以希望今年的黑豬養成之后,明年就能引進白豬了。
……
隨著水泥逐漸硬化,養豬場也可以投入使用了。
之前江云接生過的那十頭小豬成了第一批入住的主人。
這次的養豬場搭配了專門的廚房,廁所,工具間,倉庫,還有值班睡覺的小房子,因為都是全新的,看起來就很整齊,方嬸子當仁不讓成為養豬場搬遷后的老員工,見到工作環境大步提升,也是高興的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