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師傅口中,安寧和宋文遠了解到,最近有一個外商聯系了廣市玩具廠,他是國外一家機電公司的銷售,主要負責玩具這一塊兒,想要將設備賣到國內。
但是那套設備價格很貴,整套下來需要花費上百萬華夏幣,以至于玩具廠的領導考慮了很久都沒能拍板。
這次海島部隊突然聯系他們,對他們來說,完全屬于意外驚喜,如果能將這批老舊設備賣出去,加上他們原本愿意投入的資金,就能購買這套新的設備,新建一條生產線了。
“那楊師傅,你知道這款從國外來的設備有哪些功能嗎?”
“聽說是更加智能了,比如注塑機,一臺機器就可以滿足我們需要的不同規格的需求,像沖壓設備,會比我們自己的精確度要高很多,配合組裝生產線,生產效率會大大提升,產品的一致性也會更加統一。不過廠長覺得組裝生產線不如我們的工人好用,想要把它從設備里剔除去,但那個什么公司的銷售就是不愿意,非要整套一起買,所以就一直僵持在這里。”
聽到這里,安寧心中大概有數了。
“多謝您的提醒。”她感激地看向對方,“不知國內的機電公司您有推薦嗎?”
“沈市第一機床廠,首都第一機床廠,近一點的就是金陵機床廠……這三個廠出來的設備雖然比不上國外來的,但勝在價格便宜,只用不到五分之一的價格,還能對他們提要求。”
安寧拿出紙筆把這幾個廠的名字都記了下來。
楊師傅忍不住嘆了口氣:“這些外國佬,他們賺的根本就不是設備的價格,而是后續的維修費用,隔壁農機廠就是例子,廠領導們怎么看不明白呢?”
宋文遠道:“不是看不明白,是他們覺得自己的技術人員能學會。只要能搞清楚設備的原理,后面也就不需要他們來維修了。”
“問題是人家那說明書上厚厚一沓,全是字母,里邊還有很多專業術語,就算去找那些專門學外語的人才來,也不一定能翻譯出來。要是一不小心哪里翻譯錯了,整臺機器說不定就得報廢。”
楊師傅對此依舊持悲觀態度。
安寧知道后世的發展,她見證過華夏是如何從模仿階段轉變為自主創新階段的。
現在的華夏太落后了,而且燈塔國還帶著他的一幫小弟對他們先進的技術進行了封鎖,華夏在各方面的限制下,只能從模仿中尋求知識,從模仿中突破自我,從而開始進行改進和創新。
不過她并沒有多說什么。
這個年代的主論調是積極向上的,但依舊有許多見過的人對此表示悲觀,曾經甚至有不少人生出過把自己的技術全部交出去來換取國家安全的想法,這種想法甚至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時間會證明一切。
時間,會證明那些所謂的發達國家并沒有大家看上去的那么強大。
時間,也會證明華夏這頭沉睡了百年有余的雄獅,醒來之后,依舊能夠快速爬上巔峰,叱咤原野。
看完這些設備,安寧覺得差不多了,就提出了告辭,楊師傅一路把他們送到大門才回去繼續工作。
宋文遠問安寧:“你準備聯系這幾個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