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12月12日。
首都,航空工業系統,會議室。
“各位領導,我們601所的三代機項目,還是之前的殲十三,不過,已經進行了大幅度的升級,比如說,哈工大將會幫助我們解決機載航電設備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會在這款飛機上,安裝先進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從而讓這款飛機具有中距攔射能力。”
601所的劉建設,站在臺上,給眾人介紹。
“在發動機方面,我們也將會依賴于哈工大支持下的m53的測繪仿制任務,目前,這款發動機已經被空軍正式授予了渦扇十的編號,它雖然是單轉子結構,但是,高空高速性能一流,我們認為,這會讓我們的殲十三戰機更好地完成防空攔截任務……”
主席臺上,林老看向身邊的人。
“三水,你覺得這飛機如何?”
“林老……我既不是空軍的,又不是航空工業系統的,我……不方便評價啊。”
“所以才讓你現在說,等下,你的話由我來復述。”
“這樣啊,我對這款飛機,有很多疑問……”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
劉建設足足說了三個小時,眼看這樣下去,一上午的時間就徹底的過去了。
“咳咳,我打斷一下。”林老開口了:“剛剛你介紹了很多,但是,我發現,有很多我想聽的,反而沒介紹出來,現在,我能問幾個問題嗎?”
“林老,請講。”
“首先,這款飛機,有沒有使用電傳操作?”
“這個嘛,我們認為,目前國內沒有一款電傳操作的飛機,目前來說,還是用液壓操作最成熟可靠,我們不能冒險嘗試這些新技術,步子太大,容易……咳咳。”
最早的飛機是鋼索操作,飛行員手里的操作桿,連接著鋼索,驅動后面的舵面,隨著飛機的變大,需要在鋼索上施加的力也就越大,到最后,舉重冠軍怕是都不行了。
所以,到了二戰時期,飛機都開始使用液壓驅動了,操作桿連接的是液壓油缸,這里面的液壓油有壓力,這樣驅動起來舵面就輕松多了。
到現在為止,很多飛機還是用液壓驅動的,比如說老毛子剛剛服役的米格-29.
但是,放眼西方世界,電傳操作已經是最常見的方式了,飛行員的操作桿,連接的是傳感器,傳遞的是電信號,通過數據總線,傳遞到電動舵機上,再驅動舵面。
老毛子在蘇-27上,第一次使用了電傳操作,但是因為電子技術太差,用的還是模擬式的,而西方,則早就過渡到了數字技術時代。
同時,飛機的操作,是絕對不能出問題的,這電傳操作,也不能只有一個回路。
最少的也得三個,這樣一旦其中一個回路出現錯誤,剩下兩個回路還是正常的,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飛機的操作依舊會按照飛行員的來,這就是三余度數字電傳。
想要進一步提升可靠性,允許出現二次錯誤,那就是四余度數字電傳。
東方沒這個技術,貿然使用,太過冒險。
“既然用液壓操作,也肯定沒有靜不穩定的設計了?”
當飛行員松開操作桿之后,飛機能自動恢復,這就是靜穩定布局,這樣飛行很安全,但是,也代表著飛機不夠靈活。
先進的三代機,都是靜不穩定設計的,稍稍動操作桿,戰機就會大幅度地改變姿態,機動性會很高,但是,飛機的操控也會很難,沒電傳操控,根本就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