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長見識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余令在讀書,王秀才講的東西也越來越深奧。
很多時候余令的回答全都靠蒙。
因為現在的課程內容對余令而已經“超綱”了。
自從余令從衙門出來后,王秀才幾乎是天天來,不知不覺間余令已經連續上了半個多月的課。
每日的作業多的嚇人,全是各種背誦,全是名篇。
有些余令是會背的。
但有些是余令聞所未聞的。
《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四書對余令而就是天書。
能認,能跟著讀,但要說釋義……
那就完蛋了。
當余令得知考秀才
出門長見識
泡子河這地方余令是知道的,在內城東南角。
因為這里地勢低,河道四周分布著數個大小不一的水洼,大的占地百畝,小的十余畝。
所以才叫泡子河,京城人習慣叫它海子。
(ps:清朝末年,修京山鐵路,泡子河填了,現在也看不到了。)
原先那里就是一處荒廢地,是釣魚佬的天堂。
萬歷二十一年的時候一個姓劉的道人在這里建了一個道觀。
這個姓劉的道人和當時的吏部侍郎顧起元玩的好,顧起元他上報了朝廷,朝廷在這里造了觀音和福、祿、壽三圣像。
朝廷賜名為太清宮。
在東岸還有一座建于明成化初年的護國永安宮,里面供奉的是全真道五祖之一的呂洞賓。
聽說頗為靈驗,所有來考試的學子都會來拜。
再加上泡子河不遠處就是為朝廷選拔人才的貢院。
每年春秋兩季進京趕考的各地學子都會聚集在此。
所以,這里就成了文人相聚的勝地。
討論學問的,祈求自己高中榜首的,摩肩接踵。
如今秋季到來,學子已經開始聚集,熱鬧非凡。
余令和王秀才到來的時候這里已經有很多文人了。
余令舉目望去發現這里真的是一個好去處。
湖水上的畫舫,在樹蔭里雕梁畫棟隱現一角。
文人愛水,達官顯貴在這里造園,依水而居,恬然自得。
苔花侵畫壁,池影動檐牙。
余令在認真的看著美景,遠處的人也在打量著余令。
本該垂髫的年紀,卻偏偏搞個道髻,怎么看都覺得怪。
臉皮極厚的余令朝著打量自己的人揮了揮手,惹得那些學子哈哈大笑。
不停的喊著有趣,有趣……
王秀才狠狠的瞪了余令一眼,余令垂下了腦袋。
拿出請帖,王秀才就帶著余令上了船,朝著泡子河里的一處小島駛去。
余令望著在水面上不斷巡邏的兵士,只覺得這一次應該是來了大人物。
上了島,余令就變成了劉姥姥。
哪怕余令一點都不懂園林構造。
但望著眼前的景觀余令也能感受到它的美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