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他的話,鄭青云眉頭皺了皺,卻沒有說話。
說實話。
劉向前的這番話,在鄭青云看來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國有企業改制在推動經濟轉型的同時,也因操作不規范、保障機制缺位,對工人群體造成多維度損害,成為改革陣痛中難以回避的痛點。
失業潮與生存危機沖擊是最直接的影響,改制中減員增效被簡單異化為大規模裁員,許多工人在缺乏緩沖的情況下突然失業。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工人被一次性買斷工齡,補償標準普遍偏低。
一個工作二十年的老工人,只能拿到一萬多塊錢的補償款,遠不足以應對再就業空窗期的生活開支。
更嚴重的是,部分企業在改制中惡意拖欠補償款,就像富民縣鋼管廠一樣,近千名工人的買斷款被挪用,三年間多次上訪無果,不少家庭陷入賣房度日的困境。
不僅如此,社會保障的斷裂加劇了工人的困境。
改制前國企承擔的醫療、養老等福利隨企業解體而消失,而地方社保體系尚未銜接到位。
許多下崗工人因無力繳納社保斷繳保費,退休后無法享受養老金。
職業病患者更是求助無門,不少人在病痛與貧困中離世。
更重要的是,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工人階級主人翁身份,在改制中迅速瓦解。
下崗工人普遍面臨再就業歧視,四十歲以上群體更難找到穩定工作,只能從事零工、環衛等低收入職業。
這些損害的根源,在于改制中工人話語權的缺失。裁員方案、補償標準往往由管理層與政府部門單方面決定,工人缺乏談判渠道。
而讓人唏噓不已的地方在于,時至今日,像劉向前這樣的干部,其實不在少數,他們并不認為在國有企業改制當中,這些下崗工人的損失有多大,在他們眼中看來,這些工人只不過是貪心不足蛇吞象罷了。
還是那句話,板子沒有打在自己的身上,永遠都不會知道疼的。
想到這,鄭青云看了一眼劉向前,平靜的說道:“對于鋼管廠改制過程當中是否存在群眾反應的問題,我們要認真核實調查,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身為信訪局的一把手,他既然這么說了,那就等于是給這件事定了調子,哪怕是劉向前,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這件事。
于是。
劉向前點點頭,對鄭青云說道:“那好,局長您放心,我這就安排人進行取證調查。”
雖然開始的時候他確實有點自亂陣腳,但現在劉向前已經反應過來,雖然高義這個靠山沒了,但自己并不是沒有機會。
這位鄭局長在縣里的關系網可是很強勢的,而且還得到了縣委書記林振東的看重,傳聞當中他是林振東最看好的青年干部。
如果自己表現足夠好,得到鄭青云的嘉許,說不定能夠有機會更進一步。
畢竟說起來,高義被雙規之后,他的那些黨羽們肯定要被調整,空出來的那些正科級位置,自己是不是有希望摸一摸?
想明白這個道理,劉向前忽然覺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起來,自然知道該怎么做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