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是知道,可這礦場不是咱們的。”
李肆嘆氣,關鳳生也像是一瓢冷水澆到了頭上,呆呆無語。沒錯,這是鐘老爺的礦場,這位“資本家”管治他們這些人的原則就是,吃飽就好。他們煉出鋼來,也會被鐘老爺壓榨得不剩幾根毛。雖說在這個時代,懂得煉鋼的人可是高級技師,去了佛山當爐頭,一年少說也能掙個二三百兩,可他們身上還背著鐘老爺的一大堆債呢,想跑都沒得跑。
過了一會,關鳳生振作起來,煉不成鋼,能省出木柴錢來,今年也能喘上一大口氣。稍微挪騰一下,李肆這邊的皇糧問題就能解決。
在這年頭,書就是金科玉律,別說那些大字不識的爐工,就連關鳳生也深信不疑,就只那田青還不甘心地硬著脖子。
“要磚,要鐵扇葉,要人工,礦場上都有,還要你花什么錢!你當頭兒,咱們都聽你的!”
這礦場都是由關鳳生拉扯起來的,有他的支持,事情就一帆風順了。
李肆要做的事很簡單,給這座爐子加一個蓄熱室。這個時代的冶鐵爐都是敞開的,燃料的熱效率很低,用耐熱材料作一個蓄熱室,把燃料的熱效率提升上去,消耗也就少了。
這個蓄熱室更大的作用其實在于提升爐溫,可以用在煉鋼上。冶煉生鐵的爐子溫度最高不到1200度,要熔化鋼水得到1600度。只是現在沒有足夠耐熱的材料作爐子,而且這座礦場也是鐘老爺的,沒必要動煉鋼的心思,所以李肆只是拿出來替礦場節省木炭銀子,同時,為他下一步計劃作技術積累。
他要賣田產,不止是為了這座爐子,下一座爐子更重要,那是自家的爐子。
借著改造冶鐵爐的功夫,李肆又跟炭頭鄔熟絡上了。這個叫鄔亞羅的人,名字頗為現代化,可人卻土得掉渣,確實,他干的就是燒土燒木柴的活。除了燒木炭,他還兼著燒爐磚的活計。
設計圖其實都在李肆腦子里了,整個白天,忙乎的就是解說的工作,燒磚的燒磚,打鐵的打鐵,木工也挽起袖子開干。礦場上經常自己置辦工具,李肆這事,也只是個小工程,湊些邊角料就能解決。周圍那些礦場護衛向來不干涉礦場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只是盯住了礦石和出爐的生鐵,鐘老爺也不會關心冶鐵爐子要怎么折騰。
夜晚,李肆在床底下一陣翻騰,將幾個大木箱子拖了出來,打開箱子,頓時淹沒在一大堆線裝古書里。他是被自己白天隨口胡謅的話給提醒了,李老爹到底給他兒子留下了什么書?
大半都是跟四書五經有關的東西,李肆懶得去翻,就一本本地掃著封面,一只只箱子的箱底都翻過了,依舊沒見著什么好貨色。
無所謂了,反正自己腦子里的東西也應該夠用,找書也只是想著在必要的時候能擋住關鳳生等人的疑問。
懶懶地翻起最后一只箱子,拿起一本書,封面上的四個字赫然入目。
李老爹,你當真是普通的讀書人嗎……
李肆心情激蕩,《天工開物》!仔細一翻,還是崇禎十年版!最早的版本!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后世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歐洲人稱之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可在眼下的1712,卻還不是眾人皆知的名著,除了清初幾個刻本之外,就再沒什么流傳,嚴格說,到這會宋應星才死了五十年,還算是同時代人。到乾隆年間,韃子朝廷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不僅沒收錄這書,還直接就查禁了。
直到民國時代,國人才從蛛絲馬跡里知道了這本書的存在,然后在日本那找到了原本,結果發現,不僅日本有,整個歐洲都有!民國刊印的《天工開物》,所有版本都源自于日本的“菅本”。
李肆忽然覺得,自己這張嘴像是得了“大預術”,之前在礦場隨口一說,居然就在自家床底下翻出了這寶貝。有這書,冶鐵煉鋼的權威性就算掌握在了手里。
一疊《天工開物》之后,再翻下去,李肆越來越相信,李老爹可不是一般人。
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王夫之的《思問錄》……
接著再翻,李肆差點一口血噴了出來,喂喂,李老爹,你這不一般,可也太不一般了。
《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戚繼光戚大帥的兵書……
翻到最后一本,卻是手抄本,封面四個小楷:念帛隨筆。
李老爹名叫李追,字念帛,這書應該就是李老爹的筆記。看這楷書很是周正,雖然水平說不上多高,可骨架剛勁,蘊著一股清人所沒有的大氣。
翻開書,李肆皺眉,只剩下一小半白紙,裝訂處帶著紙屑,前面有字的部分自然是被撕去了。
“估計是有什么犯忌的東西才銷毀了吧。”
李肆也沒細想,這事在這個時代太常見了,戴名世《南山集》案才是去年的事。
“難道……這真是天意,你還念著,不讓自己兒子當只太平犬?”
看著這些書,李肆心中激蕩,“造反”二字又在腦海里晃悠。
“四哥哥!昨天你說好了要教我們認字寫字哦!”
稚嫩的嗓音響起,可腳步聲卻不止一個,那是關二姐和賈狗子、吳石頭一起來了。李肆心緒平復,對現在的他來說,造反就是空中樓閣,現在要做的,是打好地基,搭建臺階。
迎上了小姑娘和兩個伙伴,李肆微微笑道:“今天不學字,我來教你們認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