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國家要開始擁抱市場經濟,政策有意放寬對“投機倒把”的定義。
個體商戶開始出現,但這個時候,縣供銷社的職權依舊很大,主流還是統購統銷的形式。
這些個體商戶和私營公司,接著政策的紅利,想要跟縣供銷社合作,肯定要拿出點“誠意”才行。
可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開始逐漸發力。
國家的政策,也在積極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其中代表性的措施,就是取消永安縣魚產品的統購統銷。
所以章懷遠第一個遭了殃。
第二個遭殃的,就是縣供銷社。
各個涉及魚產品的公司和批發部,像雨后春筍一樣,不斷往外冒。
散戶漁民們的銷售渠道,不在只是國營水產店和供銷點了。
他們可以賣給魚販子,可以賣給飯店,甚至可以拎著魚去市場上擺地攤。
魚販子收完魚之后,可以賣給批發部或者水產公司和貿易公司。
他們再賣給供銷社或者是各個工廠。
一來二去,縣供銷社的社會屬性,就在逐漸的衰退。
可以上考量,都是他站在未來,回看現在的社會,知道供銷社制度,會逐漸退出歷史的長河。
現在的縣供銷社,只是初見端倪,靠著龐大的體量,完全還能撐一段時間。
他找縣供銷社合作,主要兩個目的。
第一,給藍海貿易公司,找一個穩定的客戶,積累原始資本。
第二,切斷蔡宏達走私的通道。
除了縣供銷社之外,同樣的合作,他后面還有兩筆。
談妥了三家企業之后,他就能徹底切斷,蔡宏達的走私通道,倒逼蔡宏達冒險出貨。
正在這時,門外響起敲門聲。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