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家訪,閆玲玲叫上了另外一名女老師,名叫馬恬,本地人,比閆玲玲大一二十歲。
閆玲玲暑假沒回家,想著要做家訪,校長大力支持,本來暑假他們學校也是有任務的,閆玲玲愿意留在這里做,其他本地老師的任務也能輕一些。
馬恬知道閆玲玲要去家訪,還好心勸她:“你這人啊,就是太老實了,放假好好的不在家休息,還回來干什么,等到快開學了,隨便做做家訪就行了,還準備這么多東西,你真是……”
閆玲玲做家訪可不是隨口說說的,她準備了學生的基本信息情況,上面記錄的有每個學生家里情況,是留守還是跟著父母生活,家里有多少兄弟解密,都記得清清楚楚。
閆玲玲也有些不好意思,職場內卷可是大忌,她本來是想自己一個人悄悄做的,誰知道馬恬怕她一個人辛苦,非要跟著過來。
弄得閆玲玲十分不好意思。
“恬姐,要不我還是自己一個人去吧?”
“哎呀,我說陪你就陪你,我閨女從大學回來,成天把自己關家里玩電腦游戲,足不出戶,空調開著,我給她做好飯她也不吃,還要點外賣,你說這什么孩子啊!”
“現在的孩子真不如我們小時候,那時候放假哪有休息一說,不是幫父母干活,就是帶弟弟妹妹,還是他們這一代人過的舒服。”
“還有我那個兒子,我都不想說他,馬上都要上高三了,成天還跟不知事一樣,鬧著要跟他同學出去旅游,說什么長這么大沒出去旅游,跟同學聊天人家看不起他,早知道當初我就不送他去市里上高中了!”
馬恬人到中年,家有一兒一女,大女兒上大學,小兒子讀高中,煩惱多多,她在家看著那倆孩子就來氣,總是忍不住和他們吵架,本來還算和諧的母子關系降到冰點,她一在家,家里氣氛就格外壓抑。
馬恬是個老師,她也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可關鍵在于,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她的孩子按照她的想法走呢?
這估計是個無解的難題,沒辦法,馬恬只好出門忙活,給兒女一點喘息的空間,她也能散散心。
閆玲玲年紀還不大,比起馬恬,她這個旁觀者看的更清,可她也沒法插手別人的家務事,只能幫著勸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咱們就是想干預也干預不了。”
“算了,別說他們了,今天咱們一起玩,你就說先去哪家家訪吧?”
閆玲玲趕緊掏出手機查看計劃,“咱今天去楊溝村,楊溝村有六個我的學生,恬姐,我記得應該也有你的學生吧?”
“有,有我們班三個學生,那就先去楊溝村。”
學校師資力量差,老師少,學生雖然也不多,可總有年級之分,為了填補空缺,很多老師都是身兼數職。
像閆玲玲這樣年輕又肯干的,身上的任務更重。
她一個人帶兩個年級的班,分別是六年級和三年級。
二人說好之后,騎著電瓶車就往楊溝村趕。
現在天氣熱,太陽大,怕曬黑,二人戴著遮陽帽,穿著防曬衣,背著隨身攜帶的挎包,沿著田埂走小路去楊溝村的方向。
東華鎮窮是窮了點,可景色確實好啊,讓人心曠神怡,精神一振。
路上馬恬說起最近鎮上的動向,“說是要修路,到時候去鎮上就方便多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給咱學校翻修翻修。”
整個東華鎮有十三個村,還尚在運行的村小,估計只有五六所,學生加起來不知道有沒有一千人,幼兒園就更少了。
馬恬一個表妹之前在村里開幼兒園,開多少年了,結果說倒閉就倒閉。
根本招收不到適齡的學生。
東華鎮太窮,發展不起來,教育也跟不上,很多有志氣的年輕人都一股腦地想著往外面去謀發展,誰樂意把孩子丟在這種地方,養的像是鄉下野孩子呢。
也就老人可憐,很多老人沒法帶孩子,也沒法適應城里的生活,和下一代人生活在一起摩擦多多,才不得已留在村子里,就像是被拋棄了一樣。
人的愛都是向下的,有了孩子之后,對孩子的愛要遠甚過對父母的愛。
這是難免的。
閆玲玲說:“楊溝村發展的就挺好的,上面肯給鎮上修路,估計也是看到了這里的發展潛力,說不定過個十年八年,咱們鎮上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哈哈,也就你敢想了,反正我嫁到這里都多少年了,這里和我剛嫁過來時也沒什么兩樣。”
閆玲玲笑而不語,她跟馬恬的想法恰恰相反,想到楊溝村那些可愛可敬的人,她心里充滿希望。
她在這里任職態度的轉變,也正是因為接觸到夏蕪和楊國峰那樣的人。
一個是前途無量卻毅然回村搞建設的年輕人,一個人默默無聞為村莊奉獻人生燃燒一切的基層干部,他們兩個的配合,簡直可以說是天衣無縫。
楊溝村一直在變化,從一開始的人去樓空,到現在越來越多本村人選擇回鄉陪在老人孩子身邊。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馬恬應該沒去過楊溝村,雖然村子和村子都挨著,東坑小學離楊溝村也不算遠,多少能聽到關于楊溝村的消息,可畢竟離得太近了,人們反而不愿意相信聽到的好消息會是現實。
畢竟在他們眼里,怎么可能會有人這么傻呢?
直到抵達前往楊溝村的平坦柏油路上,馬恬的眼前猛地開闊,被眼前趨于現代化的環境給驚呆了。
平坦加寬的柏油路上畫著指引線,這里甚至留了騎行區,環著路邊的溪流,大車沒法進來這條路上,這條路兩邊村莊眾人也提倡來這邊旅游的盡量不要開車進來。
鎮上通往楊溝村的路口每天都有牛車在等候,可以拉人。
坐著緩慢的牛車,看著兩邊的景色,好像才是旅行的正確打開方式。
馬恬驚呼:“這還是咱們鎮嗎?該不會是穿越了吧?”
閆玲玲笑著道:“恬姐,我就說你應該多出門看看的,這條路是剛修沒多久的,好像還是楊溝村和郝堂村自己出錢修的。”
誰知道剛修完,鎮上就要統一重新翻修道路了。
兩個村的村民只好安慰自己,早修早享受。
不僅是道路,路兩邊的綠化也做的很好。
本來這里就是鄉野小道,路兩邊都是雜草,夏季草木葳蕤,瞧著總歸有些亂糟糟的。
結果現在路邊被整理干凈,有小河溪流的路邊,種的是水菖蒲和葦草之類的水生植物,還有薄荷和香茅,看著亭亭玉立,格外賞心悅目。
若是路邊沒有小河,只有通往農田的窄小田埂,那路邊種的就是常綠植物,能開花結果的那種。
騎著電動車行駛在這樣的小路上,簡直讓人心曠神怡。
快到郝堂村和楊溝村交界的路口時,這里的變化要比從前更大。
原本這里只是一處泥土地,現在都快被修成小廣場了,一百多平米大小,可以供人擺攤,河邊放著許多桌椅,搭建的有竹屋,都是兩個村莊自己做的,沒花錢。
村子后面的山上竹子很多,劈開之后配合木頭用來搭建棚子,一整排竹子做的棚子,看起來既簡潔又美觀,白色的輕紗用來做窗簾,河風一吹,白紗和垂柳輕輕搖晃,相互交織。
這里可太適合拍照出片了呀,路兩邊種的薄荷香茅之類的植物就是最好的背景,遠處寬闊的河面如同銀色白浪,波光閃閃。
到了下午,兩個村里出攤的商販會就來擺攤,從一開始的只有楊國恩一家的燒烤,到現在多了地攤米線和麻辣燙,小吃的種類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夏天一到,附近很多人都會想出門玩,郝堂村簡直是玩水圣地,再熱的天氣,在兩邊長滿高大喬木的朝天河上玩水乘舟,都不會覺得炎熱。
更別說郝堂還有十里荷田,采蓮子,摘荷花,已經成了一門生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此拍照打卡。
如果只有楊溝村一個地方,當初被夏蕪吸引來的游客,肯定不會覺得盡興,但多了郝堂村這么個天然玩水圣地,不管是游客也好,村莊也好,都收益了。
郝堂村知道自己發展的契機是什么,對楊溝村眾人很是感激,本來就是上下游的鄰居關系,如今關系更上一層樓,比之前更好。
要吃當地的美食,就去楊溝村,想玩水乘船摘荷花,那就來郝堂。
兩個村子發展的方向不一樣,村民們經營的方向也不一樣。
比起楊溝村民宿的籍籍無名,郝堂村已經開始發展民宿經濟了,還有各種便利店,賣游泳圈的,賣野營用具的,還有些腦子靈活的,開始賣野餐炊具和穿好的烤肉。
什么都準備好,只要城里人愿意花錢,就能在郝堂村體驗到最快樂的戶外活動。
自從楊溝村發展起來后,楊溝村村民生活越來越好,很多出去打工的村民不斷回歸。
郝堂村的書記趙洋河,受到老書記的啟發,開始找楊國峰取經,兩個書記一琢磨,還真琢磨出來不少好東西。
比如郝-->>堂村各種鋪子背后,就有楊國峰和夏蕪給出的主意。
郝堂村的年輕人回來后,找趙洋河給出主意,看開什么鋪子,盡量根據他們的習慣愛好和能力出主意。
郝堂村沒有公司,但他們有集體經濟,村子里掙了錢之后,要上交一部分錢給村里,這些錢就會用來改善村里的情況。
每天都有幾百人來到郝堂村游玩,制造的垃圾需要人清理,無形之中就給村子提供一些工作崗位。
還有村里的路,村里的燈,村里的外墻……
有了錢之后,想要重新修整還是很容易的。
對于閆玲玲和馬恬這樣很久不來這邊的人來說,乍一看郝堂村的變化確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