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孩子再也不用蹲那種需要挑糞的老式茅廁,不能沖水,一到夏天或者雨水積漫時,就只能鋪墊磚頭,避開污穢。
衛生間大改造,每個樓層都有獨立衛生間,男女都有,能沖水的那種。
校園里還有了校醫室,有了圖書館,雖然人員還是不夠可好歹五臟六腑有了。
校園里有幾棵松柏,高聳入云,據說的建校時就存在的,樹枝干如同華傘,遮陰蔽涼,一到課間,孩子們在樹下做操玩耍,歡聲笑語不斷。
孫蒯見到了此處校長,年約五十歲,他不僅是東坑小學的校長,還是村里的書記。
村里人才稀少,很多老師都是身兼數職,比如六年級畢業班的數學老師,就是村里的會計。
這些年國家出臺一些幫扶政策比如想轉正式老師的,可以走下鄉路線在農村干滿多少年就能有機會轉到市里工作。
雖然這些年輕教師早晚要離開,但好歹保證村小不會沒新老師。
閆玲玲是最近來的新老師里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她為學校帶來很大的變化,許多年紀大失去干勁的老教師,也被她的工作熱情傳染,對學生的態度轉變很多。
閆玲玲不僅關心孩子們的學習,也關心這些留守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一些年紀小的孩子,甚至會把她稱作媽媽,要知道,閆玲玲還是個沒對象的黃花閨女。
可想而知,閆玲玲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有多好了。
閆玲玲從楊溝村請來一個老教師,聽說原先是城里的老師,退休之前還是個特級教師,自從來了學校之后,帶給學校師生們的變化更是大。
孫蒯見到了閆玲玲和張翠萍,得知張翠萍是跟著退休的丈夫來到楊溝村養老,遇到家訪的閆玲玲之后,被閆玲玲這個小老師打動,決定繼續發光發熱,來村小做貢獻。
在采訪的最后,李芭問閆玲玲是否會在村中教書的時限夠了之后離開,得到的回答卻是拒絕。
閆玲玲笑容里充滿自信和力量,她認為自己在哪都是教書,但和城市里不同,鄉村里的學生更需要她。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這是她的人生理念。
張翠萍這位年長的特級教師眼中充滿對閆玲玲的欣賞,或許是看到了新一輩接班人。
孫蒯和李芭也為閆玲玲的信念所感染,在最后,閆玲玲給他們指路,讓他們去接近基層干部,試著走訪他們。
經過閆玲玲搭線,他們兩個順利見到楊國峰,這位書記就是改變閆玲玲想法的基層干部。
跟著楊國峰工作幾天后,了解這位村書記的日常生活,孫蒯和李芭徹底明白閆玲玲對楊國峰的推崇。
楊國峰真正做到了舍己為民的程度。
每天準時五點多起床,接村中老人去山上相聚,然后就是走訪村里,檢查水庫河邊還有山體,給村里群眾跑腿去鎮子里辦事,落實上面政策。
他一天基本上都在忙這些事情,要不就是去鎮上開會,回來通報村民,然后傍晚再接送村中老人回家,忙活到八九點洗漱上床,日復一日。
在這樣的繁忙之中,楊國峰的精神狀態出奇地好,他沒有一絲不耐煩,每天有接不完的電話,辦不完的事,給回村的青年人出主意找工作。
被孫蒯問累不累的時候,楊國峰嘿嘿一笑,說現在一點都不累,要說他心最累的時候,就是眼睜睜看著村里年輕人流失,村中老人暮氣沉沉,留守在家的孩子們泡在思念里,長成一個個小苦瓜。
他那時候眼睛一睜就是發愁啊,眼睜睜看著村里越來越不行,他心急如焚,卻想不出來任何好的辦法。
直到夏蕪回村包山,給村中注入新鮮的活力,老人們臉上有笑了,年輕人從外地回來了,孩子們有了父母陪伴,成長不再被缺席了。
楊國峰比任何一個人都要高興。
而且現在整個鎮子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他感覺自己人生越來越有希望。
“等我老了,只要我沒死,還能動一天,我就要干一天!”
楊國峰的話語里充滿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
以上的采訪,種種都指向夏蕪。
孫蒯他們卻沒有接著指向去找夏蕪,才是采訪了許多和夏蕪有關的年輕人。
這些人中,有失業回家的青年,有不想進廠打工的廠妹,有不舍孩子留守的父母,有給父母養老的中年人,還有被重男輕女趕出家門的單身女性,有身患重病無處可去的病人……
孫蒯和李芭看到了更多的變化,也從這些人的嘴里,還有他們露出的真心笑意里,一一證實網上那些傳。
原來真有人能夠這么無私,把公司里的手藝切實用在員工頭上,用在造福村中老人頭上。
在這樣偏僻的小村莊,哪怕是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也會被許多人搶破頭。
但夏蕪并沒有只給他們三千月薪。
她給他們辛苦工作應得的金錢,堪比一線城市的月薪,加上五險一金的保障,還有正常工作該有的正常上下班時間以及雙休。
這些寫在律法里,應該被實行的規則,被一些金錢腐蝕掉的資本家改寫成996,不加班等同于無法抱緊幸福。
簡直是本末倒置。
勞動本應該是幸福的,被人異化之后,成了痛苦的來源。
讓人痛苦的是勞動嗎?是辛勤勞動卻沒有得到應得的。
員工猝死在崗位上,只能讓老板住上更大的別墅,開更好的豪車。
可是憑什么呢?
人人都知道這是不應該的,可人人都在被書寫默認的潛規則之中,無法掙脫。
夏蕪沒有重蹈覆轍,她把村民們辛苦工作掙來的錢用來改善村里人生活上。
除了高工資,五險一金和雙休之外,公司還有許多隱形福利。
比如村里人想要重新修建房屋,會得到一定的公司補助金,幫助翻修。
再比如,公司每年的盈利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用來進行公共設施建設,村里修路,修廣場,老年活動室,閱覽室等,都是從這筆資金里出。
夏蕪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于是,村子前所未有地團結起來,人們處在這個圈子里,嘗到了團結的好處,越發團結互助起來。
孫蒯在楊溝村見到的種種變化,包括村里人的相處,孩子們的親密無間,最終都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烏托邦。
李芭認為,這里就像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充滿不涉世事的天真和爛漫,像是一個沒經歷過社會毒打孩子寫出來的幻夢。
如果他們沒有親眼看見,沒有花一個多月的時間走訪,只是從別人口中聽說而已,估計也不會相信這世上會有這么一群人,構造出這么個地方。
一個多月的經歷,最終被二人剪輯成兩個小時的長視頻,發出去之后,孫蒯和李芭的內心也像是經歷的洗禮,他們有許多悲觀的想法,似乎也被改變了。
原以為這條探索烏托邦的長視頻不會引起太多關注,可二人萬萬沒想到,這條視頻帶來的變化是現象級別的。
許多年輕人在看完這條視頻后,就像是找到了靈魂的棲息地,心中充滿渴望和羨慕。
一些人恨鐵不成鋼,原來對員工這么好,公司也是可以盈利的,偏偏一些資本家,恨不得把員工把血肉徹底壓榨,直到抽骨取髓。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讓人難以忘懷。
越來越多的人轉發這條視頻,并發表自己的感想。
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許多官媒看到視頻里無私的鄉村教師和基層干部,也覺得是個好的宣傳點,于是大肆宣揚。
東華鎮,楊溝村,還有夏蕪,就這樣赤裸裸地出圈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