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就有果。
現在朱興德帶著六子,甭管敲開誰家大門,只要喊上一句:“來人是左家大女婿。”
游寒村各家各戶都會出來人,還基本上迎出來的都是當家人。
誰見到朱興德也會熱情地先問上一句:
“你爹娘他們回來啦?快進屋,外頭下雨。別站在外面。”
朱興德要是能分辨出來從岳父那里論該叫什么,他坐在人家炕頭,會主動喚人家一聲大爺爺,六伯,七叔,八爺爺的。
他要是不知輩分該怎么論的,就看面相叫一聲叔伯。
通常蒙對的時候多。
要是趕上叫錯,反正對方會主動糾正他,解釋說你叫錯了,不是你該叫我叔,是從你岳父那里論,我該叫你一聲大姨夫。
至于收什么。
客氣完開始說起正事兒。
朱興德會“見人下菜碟。”
比方說,他此時來的這家,從岳父那里論,他該叫聲八爺爺。
這八爺爺家在他眼里屬于特困戶,家里人口多、地少。
那就不提收別的了。
朱興德直接就指著地上攤晾的糧食道:“收長芽子的苞米和高粱,還有好一些的秸稈,給你老現結銅板。”
“你家要這個作甚?又不能吃。唉,自家有這樣的糧食都很犯愁,你竟然還要買。小子,你岳父知道你來俺家收這些不?”
這一聽,就知曉這家人品厚道。
人家沒有一聽到給錢就急火火地賣。
先問問左撇子知不知道這事兒。
擔心當老人的不知曉,咱暗下里賣給人家女婿,回頭那不是會讓人戳脊梁骨嗎?
朱興德急忙笑著解釋,就是他岳父讓來的:
“八爺爺,我是帶著名單來的。
我家要養豬,我爹一下子就想起您家,說讓來問問,那長芽子的人不能吃白瞎了,還不如我家買來留作冬日喂豬,然后讓您家得一些銅板。
雖不多,但也能用那銅板換一些飽肚的糧食過冬吃。
這不嘛,我出門前,我爹特意從屋里跑出來,站雨里抹著雨水囑咐我,買誰的都是買,先去東頭你八爺爺家問問,囑咐說你家要是有,先讓買你家長芽子和捂的。”
朱興德的解釋,使得這位八爺爺心熱乎乎的。
聞,一邊急忙領著朱興德和六子去看他家那些糧食,一邊有點兒抹不開臉兒說:
“你說就這點兒破玩意兒,哪里還值當收你家銅板。日子要是好過,我和你爹關系擺在那呢。反正人吃不了,何至于收錢,秸稈也不是什么值錢的物什。”
遲疑了一下:“要不,娃,你拉走一些得了,不要銀錢。”
心想:一咬牙一跺腳,讓孩子挑著拿點兒得了。
朱興德卻不同意。
咱來干啥的呀,對不對?
咱可不至于為這點兒不值錢的東西踏人情。倒是要讓對方因為這點兒銅板記著些他岳父的好:
“兩碼事兒,八爺爺,我絕對不能白要,你老也別有顧慮,您要是這樣,我倒不好意思收了。您就當是倆好和一好的事兒。而且,那捂大勁兒的還有出芽子多,我也不能花錢收。咱說實在話,買那種太差的,回頭那豬吃了也受不了啊,俺家抓的還是小豬仔,別再給它們吃出毛病來。”
“那行吧,你看著劃拉。我再給你多劃拉些,多出來的不要銀錢。”
就這樣,朱興德從八爺爺家出來,抱著一顆相互成全的心,又接連轉了幾家困難戶。
這可真是成全困難戶。
畢竟,咱買誰家發芽子的都是買,其實家家戶戶,多多少少只要沒晾干,都存有一些被禍害的糧食。
朱興德是好心,想著先挑那些重災的困難人家下手。
一是一氣兒能買到許多,不用費二遍事兒。買別人家的還要東湊西湊。
二是,咱總不能一個村里住著,眼睜睜看那幾家真餓死吧?
也是他岳父左撇子非讓這么干的,說受災的不易,咱能給現錢,即便給的不多,也能讓那些人家緩一緩,誰還沒個困難的時候。拿著那錢買些粗糧飽肚,總比到頭來全喂雞好。
所以朱興德登門那幾家“困難戶”,說出來的話猶如雪中送炭。
那幾家,有的老太太都抹起眼淚了,拽著朱興德非不讓走,嘀嘀咕咕念叨苦衷說:
“娃啊,你是不知道,我家今年真的太難了。
這還沒繳稅呢,繳稅沒好糧,昨兒里正還說讓俺們補。讓俺們盡快想招,要去縣里交稅糧了。
今日有你買這么些長芽子的錢,還有秸稈竟然也給錢,老婆子我這心里才稍稍有點兒底兒。
那啥,你把那發霉大勁兒的也拉走吧,白給你家。”
老太太一激動就要白給。反正留著沒用,不如給左家。
那幾家漢子急忙要給送貨上門。
朱興德哭笑不得。
他家白給都不能要,沒地兒放。
“你老看看回頭曬曬能不能喂雞。我家要那霉大勁兒的真沒用。”
到最后,可以說,整個游寒村,除左家東院鄰居老吳家沒去,剩下那幾家淹的慘的、收得晚的,朱興德全去過。
老吳家是外婆秀花特意囑咐的,不準去,不能慣著,和咱家干過仗。
那日咱家打得過是仗著大伙都在,要是沒打過呢?過后會讓那吳家踩你們爹娘臉上欺負,東西兩院住著,被欺負多少年啦?
咱家這份好心,就是扔大道上也不給吳家。左家人要從今往后學會記仇。
而且餓死他們老吳家才好呢。
老吳家有祖上傳下來的水稻田,并不是真困難,今年餓著他們,吳家就能張羅賣地了。
賣三五畝地也行啊,秀花想天天早上喝大米粥。
啥?你說去羅家取大米煮了吃?快拉倒。
指人人跑,指山山倒,靠誰也不如靠自己。
巴望別人白給大米,還要看對方的心情,想起咱了才能給。
不如自家有幾畝水稻田,自己種自己吃。到時用神仙水澆地,想舀幾碗舀幾碗米,那吃起來多痛快。
所以秀花單獨囑咐朱興德,就怕耽誤她買地的事兒,囑咐朱興德老吳家一根雞毛都不準收,一個銅板也不給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