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沉想了想,開始解釋起了這樁緣由。
數千年前,比那斬龍一役還要早的年代,一名中土神洲陸氏家族出身的年輕人,在躋身上五境過后,就一直被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困擾心頭。
所以這個“小道士”,開始乘船出海,離開家鄉。
出海訪仙,周游列國,九洲各地,五湖四海,都有他的身影。
約莫在三千年前,早已證道飛升境的年輕道人,在某一次泛舟遠游之時,莫名其妙就記臉淚水。
修道三千載,他覺得,下五境,中五境,上五境,哪怕到了最后,躋身了失傳二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與凡人無異。
仍在天地之間。
所以那個“浩然陸沉”,于北海飛升,破開天幕,以十三境修為,苦苦抵御天外罡風的侵襲,想要遠游太虛。
聽到此處,寧遠頗有些感慨。
不得不說,陸沉的修道之心,是他見過之人里,最為純粹的。
不說現在,只說當年的那個浩然陸沉,就當的上這句話。
那時的陸沉,在選擇飛升之時,就真正斬斷了凡塵,一往無前。
想要獨自一人,離開浩然天下,離開整個人間,朝著那空曠無比的無垠太虛,年復一年的遠游。
只為尋找某個虛無縹緲的答案。
浩然陸沉,當時朝著某處太虛,輕輕喂了一聲,問了句,在嗎?
無人回答他。
遠游天外百年,離開人間這么久,不知身在多少個千萬里之外的道士陸沉,他的最終下場,本該是身死道消的。
他也讓好了死的打算。
十三境,很厲害嗎?
當然厲害,擱在任何一座天下,都是山巔處的強者。
可與那無垠太虛相比,不值一提。
別說是飛升境,就算是十四境,十五境,也走不出這塊“方寸之地”。
要是遙遠的星海深處,有另一座,或者許多個不知名人間,萬載過去,三教祖師無法發現嗎?
還真就尋覓不得。
太過遙遠,別說縮地成寸,一步千萬里,就算是億萬里,又能如何?
遠古天庭,已經足夠大了,后世的幾座天下,湊在一起,都只是它的邊邊角角。
可這樣的一座神道天庭,也被茫茫太虛所包裹。
可見一斑。
陸沉之所以能返回人間,是因為在數千年前,青冥天下的白玉京上,有個道人在一次夜觀天象,推衍天機之時,碰巧望見了他。
那個十四境巔峰的大掌教,從未見過有如此道心純粹之人,見獵心喜之下,選擇請動師尊道祖,將那近乎肉身與神魂皆腐朽的年輕道人,從天外帶了回來。
之后的故事,就天下皆知了。
大掌教寇名,代師收徒,浩然陸沉搖身一變,成了道祖小弟子,也當了白玉京的三掌教。
因為師弟的那個答案,也為了徹底解決化外天魔的大患,大師兄提出了一個理論,最后踐行實施,于白玉京青翠城,一氣化三清。
散道于三人,研習三教學問,舍小道,走大道,將來一旦三魂合一,將那三教學問融會貫通,起碼都是十五境。
道祖因為合道一座天下的地利,有那恐怖無比的“道化天下”,所以騰不出手,無法處理化外天魔。
想要永絕后患,白玉京就必須出現第二位十五境。
而現在的青冥天下,陸沉就是最有希望,繼師尊道祖之后,躋身十五境的存在。
昔年在蠻荒大地,一名十四境劍修,天外來客的隕落,造就了一場“天地通”。
陸沉走了一遭,勘破了那個答案。
心魔一除,重回十四境,隨時可為。
而在此基礎上,要是再將五夢七心相全數收回,那么陸沉的十五境,也不是什么妄想。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