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三嘴里說著不在意,表現出來的也是漠不關心的態度。
程珪皺眉:“我們都是南儀書院出來的,又是國子監的新人,如果不團結些,今日他們欺負程卿,改日為了別的原因,也許又會欺負我們!”
俗語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南儀縣時就算有爭端,到了京城卻要惦念同鄉情誼。
俞三身子往前湊,“你想幫程卿,也要人家肯領情才好。他若想與你做好兄弟,怎不和你一起住到尚書府去?你都沒有弄懂他是因為何事得罪了人,就要出頭,這里是天子腳下,不是程氏一家獨大的南儀縣!”
幫忙?
幫得了么。
在南儀時,自己親爹是四品知府,宣都府下轄著南儀縣,自己身為知府公子,當然能橫著走。
到了京城,一根房梁塌了,可能都要砸死好幾個當官的,四品京官算什么呀!
何況——
俞三斜眼笑,“程卿的跟班都沒行動,你急什么呀?”
周恒的手在袖子里握緊。
周恒很想和程卿一起來國子監報道,有什么刁難他不怕和程卿一起面對。
然而程卿偏要讓他假裝不熟,劃清界限,讓他當什么‘臥底’。
為此,周恒還早了一天來國子監報道。
程珪、俞三和周恒三人,俞三是最先進國子監的。
俞知府調任上京后,俞三也回了原籍參加鄉試,那邊離南儀縣路程遙遠,離京城卻不遠,俞三鄉試高中后立刻啟程進京,九月下旬就已進了國子監。
程珪是十一月中旬進的國子監,也比周恒早大半個月。
周恒一個新監生,又是南儀的籍貫,國子監這些人要對付程卿,哪里會和他通氣呢。
所以臥底當得很失敗,也沒打聽出什么有用消息,還因隱忍而被俞三嘲笑。
如果俞三出馬,肯定能幫上忙。
俞三這人混賬歸混賬,卻有一種‘朋友遍天下’的本事,進入國子監才兩個多月,已經混入了‘蔭監’的圈子。
走‘蔭監’路子的監生都是勛貴和高官子弟,俞大人平調進京,還是個四品官,俞三一個四品京官的兒子,還能與一群勛貴、高官子弟稱兄道弟……要為難程卿的,恰好正是這群人。
周恒剛這樣想著,教舍中就有人點了俞三的名:“俞三好像也在那什么南儀書院待過,你也認識那個姓程的吧,你過來給我們講講!”
說話的是靖寧伯的小兒子。
俞三嘴里的草桿子換了個方向,吊兒郎當抱著手臂:
“不就一個嘴巴兩個眼睛,有什么好講的。”
就他這欠揍的態度,靖寧伯的兒子也不生氣,真是紈绔碰上紈绔,臭味相同,對俞三特別包容了。
報信的監生喘著氣:
“小伯爺,那姓程的是由翰林院的孟學士領著來國子監的,他身邊還站著咱們國子監的董勁秋,三個人看起來很熟!”
“董勁秋?董勁秋不是回去鄉試了么……是了,董勁秋老家好像在宣都府呀!”
所以董勁秋是幾個意思,明知道他們要整程卿,還要和程卿走得近?
翰林院的孟學士肯定是指孟懷謹了。
翰林院的侍講學士,這兩年比較得圣寵,今年已經奉詔為皇子講課——
有孟懷謹在要麻煩些,然而也不影響大局。
翰林院的侍講學士,管不到國子監頭上,孟懷謹不可能時時刻刻跟在程卿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