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娘娘,嬪妾是冤枉的,娘娘不要!”
捧著白綾的宮人朝淑妃走去,淑妃在地上連滾帶爬,狼狽躲避。
皇后很認真告訴淑妃,“大皇子死了,潁川侯也死了,潁川侯府男丁皆賜死,女眷充入教坊,你生了大皇子,在這宮里樹立了多少敵人只有你自己知曉,與其在這宮里痛苦卑微活著,不如痛痛快快去和你兒子、兄長團聚。”
面對死亡的恐懼,壓過了乍然聽聞兒子、兄長兩個至親死訊的悲痛。
或者說,在大皇子宮變失敗之時,淑妃就有了心理準備。
或許大皇子還有機會留下性命,她兄長潁川侯是必死無疑!
當得知兒子和兄長一起死亡時,淑妃難過歸難過,她自己卻很有求生欲。
不想死!
哪怕卑微的活著,都有希望,死了可就什么機會都沒有了!
然而聽到皇后的話,淑妃驚恐極了。
這話太耳熟了!
三四年前,淑妃就曾對身邊心腹的宮人抱怨過,說皇后只生過一個兒子還夭折了,娘家父兄亦早已死絕,承恩侯府不過是皇后名義上的娘家人,不知皇后為何還愿意活著,換了是淑妃自己,早就自我了斷去地府和親人們團聚——
這話,淑妃只說過一次。
那時候朝堂上下,包括皇帝心里,都屬意大皇子做太子,宮里人見風使舵,都朝淑妃身邊涌,奉承討好著淑妃,連柔嘉都往淑妃宮里跑得最勤,淑妃被人奉承討好多了,難免身子發飄。
想到大皇子日后登基,還有個嫡母需要奉養,自己這個生母反要靠后,淑妃自然心中不快,才在心腹宮人面前抱怨皇后活得太久,占了中宮之位不撒手,給他人造成了麻煩。
這樣機密的談話,皇后又是如何得知?
淑妃驚恐到都忘了躲。
這么多年來,皇后在后宮中就是個隱形人,直到去年的千秋宴,皇后才重新進入眾人的視線。
所以,皇后怎會知道自己與心腹宮人的談話,難道皇后看似萬事不管,實則——
白綾套進了淑妃纖細的脖頸中,兩個宮人一人抓住了白綾一端,雙臂用力,漸漸收緊的繩結,扼制了淑妃繼續往深處思考,她瞪大了眼睛,喉嚨嗬嗬作響:
“是、是你對不對……你害了我皇兒……是你!”
是皇后!
一定是皇后!
淑妃在死前的最后一刻,覺得自己窺破了皇后的真面目,找到了給大皇子下藥,讓大皇子沖動失態的真兇,可恨,可惜,她竟沒有機會在皇上面前揭發皇后——
這樣的不甘,讓淑妃死不瞑目。
被勒死的人樣子都不太好看,淑妃軟下身子倒地后,行刑的宮人探了探淑妃的鼻息,沖皇后點頭。
皇后看了看自己的手,多么整潔又干凈的一雙手呀,這雙手可以舞劍,可以挽弓,卻終是淪落到在這深宮中染上無知婦人的血。
淑妃有罪嗎?
肯定有!
但罪大惡極的還是吳家。
當年讓顧家成年男丁全軍覆沒的那一場惡戰,就是潁川侯吳載興領兵援馳。那時,吳載興還未封侯,淑妃已經生下了大皇子……吳載興故意拖延救援,讓顧家軍精銳盡亡,這筆賬,皇后忍了這么多年,淑妃竟以為是她三四年的惡毒語,激怒了自己?
和吳家所做的一切比起來,淑妃語中的冒犯,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