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完后,還欲蓋彌彰的解釋了兩句:“這單給橙子,不是偏心。而是這些年,老大和老二你們膝下都有孩子,除了哲哥兒,都在我跟你們老太太膝下生活過幾年,也沒少得我們的東西。”
“易哥兒家的三個孩子,這是第一次見我們,才比其他幾個孩子多一點東西,也是我們做長輩的一點心——”
二老爺不著痕跡的低頭翻了個無人看見的白眼。
偏心就偏心,你偏心幾個孩子,給點東西,誰還真計較了?
可你偏偏說出來,這是偏心還不讓我們有想法是吧?
心里腹誹,面上還得無事人一般,打了個哈哈:“這俗話說得好,好漢不吃分家飯,好女不傳嫁時衣。兒子們都分家了,哪里還有一天到晚盯著父母手里拿點東西的道理?”
“老爺子你和老太太手里的東西,自然任憑二老做主。哪個晚輩孝心虔,哪個晚輩得了您二老的心意,您二老多給點,天經地義的事情。做兒子的自然不敢有意見的。”
嘴上這么說,心里卻嘀咕,要說老爺子和老太太兩老那么多私房,真不惦記,那是假話。
可如今兩老還活得很精神,那些私房自然是他們想怎么處置就怎么處置。
他們偏心哪個,多給點,哪個敢說點什么?
今兒提議點出來,莫不是就是暗示,以后那些好東西會偷偷偏著三房吧?
二老爺皺了皺眉頭,就算心里有幾分不滿,也沒法子。
老侯爺和老太太的偏心,這么幾十年,他早就習慣了。
反正一個偏心老大,一個偏心老三,就他在中間兩不靠,是個沒人疼的。
老侯爺聽了二老爺這番話,也覺察出了幾分不妥。
又解釋了一句:“你們放心,我跟你們老太太的那點子東西,等去了,自然還是你們兄弟平分的。”
這越解釋越有些說不清了。
大房和二房的大人都沉默不說話了。
老太太看著氣氛不對,忙開口解圍:“行了,天色也不早了,知道你們都忙,也不留你們了,都回家去吧。”
“這回來后,都要常住京城的,以后常來常往的日子是盡有點的。你們若是得了閑,就帶著孩子回侯府來看看我這個老婆子,也就是盡孝了,我和老爺子只有高興的。”
有了老太太這話,大家又笑著說笑了幾句,以后若是經常上門,可千萬別嫌煩的話,才一一告辭而去。
上了馬車,出了巷子,兩家的馬車也就分開各自回家了。
二太太忍不住就抱怨:“老爺子和老太太也忒偏心了,三房的三個孩子是第一次見他們,難道咱們的哲哥兒不是?”
二老爺不耐煩的擺擺手:“說這個有什么意思?三房的三個孩子就是出挑,不說老爺子,就是我見了,也忍不住喜歡的。老爺子和老太太偏心個晚輩不是很正常的嗎?有什么值得說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