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人以為梁王是震驚為什么會發生爆炸。
說道,“太祝宣讀祝文時,謝指揮使發現了火藥,及時提醒大家疏散。
誰想燔柴官突然點燃祭壇上的燔柴,陛下和娘娘還沒走遠,謝指揮使和太子合力將陛下娘娘推開后,謝指揮使跳進祭壇拆除火藥。
現場人員太多,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全部疏散,祭壇附近又埋了太多火藥,謝指揮使為了不傷及大家,便將所有火藥全部轉移丟進附近山坳。
拆最后一個火藥時,祭壇上的火燒到了引信,謝指揮使……”
宮人神情很悲傷,她當時也在現場,若非謝指揮使,他們所有人都難逃一劫。
可謝指揮使為了救大家,自己卻犧牲了,想到什么,她恨恨道,“先前奴婢說錯了,不是所有人都好好的,那個燔柴官也死了,被太子丟進祭壇活活燒死的。”
燔柴官那樣壞的東西,她沒將他當人。
梁王揮退宮人,臉色發白。
燔柴官專司燔燒祭品。
在大淵,每次祭祀會將“太牢”(牛、羊、豬)、玉帛、黍稷等祭品置于祭壇積柴上焚燒,使煙氣升騰以達天聽。
只要祭壇上的火燒的旺起來,底下埋著的火藥就會跟著點燃。
而那個時候的皇帝眾人,正在行望燎禮,需目視煙氣升騰,完成“人神交接”的儀式。
他們毫無防備下,誰也逃不掉,誰也逃不掉的。
怎么就被謝霆舟發現了?
謝霆舟是臨時察覺,還是一開始就知道他的計劃?
那么皇帝知道嗎?
還有燔柴官不是他的人,并不知他的計劃,怎會在謝霆舟發現火藥的情況下,還點燃燔柴?
他受誰的命令?
康樂?
還是這里頭有別的蹊蹺?
望著祭祀臺上頭不曾散去的濃煙,梁王加快了腳步,他得親自去試探皇帝,才好有應對。
“皇兄,聽說爆炸了,您和皇嫂有沒有事?”
梁王滿眸關切,“祭祀臺下面怎么會有火藥,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誰這么大膽,竟敢趁祭祀謀害您與皇嫂?”
皇帝面色沉重,“事情還在查。”
隨后不愿說太多的樣子,梁王便很是關切地守著他,等待結果。
他不懼會查到他身上,今日參與此事的,不是他的人就是康樂的人,他們都有軟肋在他們手上。
何況,運送火藥是打著寧王和葉正卿的幌子。
沒多久,太子進來,“父皇,兒臣已查明,火藥是通過灶房采辦,藏在瓜果食物下運進來,再由負責燔柴爐的人埋下火藥。
參與的幾人都在事發后自盡,而寧王和葉正卿拒不承認知曉此事。”
寧王也跟了進來,委屈道,“父皇,兒臣真的不知道啊,事情都是底下人做的,他們告訴兒臣做好了,兒臣信任他們便也沒多想。”
“可因為你的不多想,險些害死眾人,霆舟是忠勇侯唯一的兒子,如今肢骸崩裂,你讓朕如何面對他?”
皇帝臉色很難看,“來人,將寧王拉下去杖打三十,禁足房間,回京前不得出房門一步。”
“父皇,兒子知道錯了,就是能不能讓他們打輕點。”
寧王討價還價,但沒什么底氣。
今日的爆炸嚇到了他,他不敢去看謝霆舟的尸體,聽說炸得四分五裂,死前眼睛都是睜著的。
可他去看了發生爆炸的山坳,被火藥炸出幾個巨大的坑,若非謝霆舟警惕,那些火藥在祭祀臺炸開,他定也會是血肉模糊的下場。
想到這個,他又道,“算了,打重點就重點吧,兒子以后再也不偷懶了。”
因為他的懈怠,害死了謝霆舟。
想到謝霆舟,他眼底有些紅,那個人討厭歸討厭,可人也挺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