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海魂 > 第十二節 完美轟炸(上)

            第十二節 完美轟炸(上)

            因為日本轟炸機群是朝著第五艦隊原先的位置飛去的,而鄧子超他們出發的時候,第五艦隊的位置已經偏離了原先的航道。因此,在鄧子超他們向日本艦隊殺去的時候,并沒有與日本轟炸機群遭遇。當談仁皓他們在躲避日本轟炸機投下的炸彈與魚雷的時候,鄧子超已經率領著轟炸機群越過了琉球群島。很快,他們就遭遇了另外一批日本轟炸機。

            這是南云一忠派出的第二波轟炸機編隊。在遭到了攻擊之后,南云一忠沒有猶豫,立即就讓之前已經起飛了的第二波轟炸機群出發了。本來,這波轟炸機群中也有24架“零戰”,不過在之前的艦隊防空作戰中,首先起飛的“零戰”擔任了艦隊防空任務,結果有18架“零戰”因為油料消耗太多,已經無法完成往返的轟炸護航任務了,結果就被留了下來。實際上,為轟炸機提供掩護的只有6架“零戰”。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缺點。

            在鄧子超他們前面的36架護航戰斗機首先發現了日本的轟炸機群。這次,率領護航戰斗機的江文翰少校可沒有羅晉明那么客氣了,一看到護航的就6架“零戰”,江文翰一不作,二不休,立即將護航戰斗機分成了兩批,其中一批12架去對付“零戰”,而他則帶著24架“食雀鷹”直接撲向了日本的轟炸機機群。

            從上空俯沖下來的“食雀鷹”機群嚇了日本飛行員一跳,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唐帝國艦隊能夠這么快就派出了新的轟炸機群。也就是這一遲疑,13架位于轟炸機群最上面的“99艦爆”被集中了。完成了俯沖攻擊的“食雀鷹”立即拉起高度,與笨拙的日本轟炸機進行纏斗。“食雀鷹”在纏斗方面不是“零戰”的對手,不過那些“99艦爆”,“97艦攻”也不是“食雀鷹”的對手,在掛上了炸彈與魚雷之后,就更不是“食雀鷹”的對手了。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日本轟炸機飛行員在第一時間內丟掉了攜帶的彈藥,然后快速規避殺來的“食雀鷹”,雖然還有三分之二的飛行員沒有丟掉炸彈,但是他們的座機速度更慢,更笨拙,也就更容易遭到攻擊。江文翰少校也不是笨蛋,那些丟掉了炸彈與魚雷的轟炸機已經等于被“廢”掉了,他立即命令其他飛行員主要攻擊沒有丟掉彈藥的轟炸機。這雖然是護航戰斗機的“副業”,但是在江文翰看來,如果能夠在半路上就干掉日本的轟炸機,那么他就為艦隊立下了大功。

            等到鄧子超率領轟炸機機群來到空戰空域的時候,6架“零戰”早就被數量更多的“食雀鷹”給趕走了,而70多架日本轟炸機也所剩無幾。這個時候,江文翰才下令停止攻擊,還能繼續作戰的32架“食雀鷹”從新編隊,加速飛向了日本第一航空艦隊。

            雙方轟炸機群爆發戰斗的消息很快就被雙方艦隊的指揮官知道了。南云一忠很是吃驚,此時他已經下令“加賀”號將剩下的轟炸機組織起來,對唐帝國艦隊進行第三波轟炸。而“加賀”號已經脫離了艦隊,正在逆風行駛,準備讓飛行甲板上的戰機升空。此時,日本航母沒有彈射器,所有載機只能依靠自身的動力起飛的弊端暴露了出來(戰爭后期,日本在航母上增加了彈射器),如果航母不以最快速度逆風航行的話,那些掛上了炸彈與魚雷的轟炸機根本就無法起飛。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