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試飛驗證階段的時候,談仁皓就將所有的工作都交給了羅云沖直接負責。也正是如此,后來羅云沖才成為了帝國海軍戰略轟炸機司令。這個影響還更深遠,也正是這種戰略轟炸機的出現,帝國海航與陸航就誰控制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雖然在戰爭期間,薛希岳首相還能壓住雙方,但是戰爭結束之后,這又成為了海陸兩軍最大的分歧,因為當時雙方都認識到,戰略轟炸機部隊是帝國手里打擊力量最強大的一支部隊。結果,在海陸兩軍的爭奪下,帝國空軍,也是帝國的第三個軍種誕生了。而首任帝國空軍司令,就是帝國空軍大將(當時因為陸海兩軍的限制,空軍司令是大將軍銜,而不是元帥。后來,陸海兩軍也受到了牽連,其司令軍銜也被降為了大將)羅云沖。
當然,談仁皓沒有考慮得這么長遠。當時,他最高興的還是自己艦隊的事情。
隨著大量的戰艦到達,第一特混艦隊在休整了兩個多月后,再次恢復了戰斗力。
“玄宗”號航母在江南造船廠的船塢里“躺”了兩個多月,船廠的一千多名工程師,工人連班倒,終于修好了這艘幾乎快要完蛋了的航母。而在維修中,工程師還在航母地彈藥庫。油庫上加裝了隔離門,并且在這些重要區域安裝了不算太厚,但比沒有好得多的裝甲。最大的改進是,航母上的電力機艙增加了兩個,而代價就是犧牲了攜帶燃料與彈藥的數量。
同期,“太祖”號也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去船廠改造了一下,而其主要改造的就是電力機艙的配制。因為條件受限,因此“太祖”號地彈藥庫與油庫沒有安裝隔離門,也沒有加上裝甲。
最大的收獲還是提前了一個多月服役的“長江”號航母。大連造船廠的工人先集中力量完成了“長江”號,這雖然導致“黃河”號的服役時間要推遲大概一個月。不過肯定是值得的。這艘航母剛完成棲裝。就一路南下,海試都是在航渡過程中進行的,因此還有幾百名工程技術人員跟在航母一起來到了舟山。海軍對海試結果比較滿意。而一些小范圍的修改可以直接在舟山港進行,而不需要再返回大連造船廠了。隨后,配屬于“長江”號的航空部隊也到達了舟山。
此期間,海軍航空兵航母艦載機部隊的編制做了一次調整。以往地聯隊沒有取消,不過取消了由機種確定地大隊,改為每艘航母的載機部隊為一個大隊,大隊下設各機種的中隊,分別為戰斗機中隊,魚雷轟炸機中隊,俯沖轟炸機中隊。偵察機中隊。而各中隊下設小隊,小隊下是小組,這是最小地編制。當然,指揮結構,人事體制也做了修改。鄧子超,張鼐鼎,江文翰分別擔任了三艘航母上的航空大隊的大隊長,同時都晉升為了海軍航空兵中校軍官。羅晉明仍然是聯隊長,同時獲得晉升。成為了海軍航空兵準將。不過,今后羅晉明將不再隨艦隊出征,而是留在后方,具體的前線指揮工作由三個大隊長來完成。
除了航母數量增加到了三艘,且三艘航母都處于最佳狀態之外,第一特混艦隊還增加了十多艘護航戰艦,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到的四艘“李靖”級大型巡洋艦。
這四艘大型巡洋艦分別是“秦瓊”號,“尉遲恭”號,“程知節”號,以及“段志玄”號。這四艘大型防空巡洋艦與“李靖”號幾乎完全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四艘戰艦上的雷達都換上了最新的型號,雖然探測距離沒有增加多少,不過故障少了很多。算上“李靖”號,第一特混艦隊擁有了五艘防空戰艦,而且都是從設計開始,就完全按照防空作戰的要求建造地戰艦。這極大的提高了第一特混艦隊的防空戰斗力。戰后,有人評價,“李靖”號雖然不是設計得最完善的一級防空巡洋艦,不過卻是在整個太平洋上表現得最為優秀的一級防空巡洋艦。后來,美利堅合眾國的“巴爾迪摩”級防空巡洋艦的名氣都遠在其之下。
八艘“節氣”級重巡洋艦也陸續到達了第一特混艦隊。這八艘戰艦都是新建造的,不過都有一些變化,即戰艦上的主炮換成了改進型200毫米主炮,而不是以前地老式200毫米主炮了。這大概是艦隊在慶良間水道吃了虧之后,海軍提出的額外要求吧。另外,這八艘戰艦上都裝有雷達。再算上另外三艘重巡洋艦,第一特混艦隊已經擁有了十一艘重巡洋艦。
最后加入艦隊的是十二艘驅逐艦。這些驅逐艦是艦隊反潛的主要力量。
到此,第一特混艦隊已經擁有了三艘航母,五艘大型防空巡洋艦,十一艘重巡洋艦,以及十六艘驅逐艦。除了沒有主力艦(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外,第一艦隊的實力不在日本任何一支艦隊之下,甚至不在日本聯合艦隊之下。而第一特混艦隊最強大的打擊力量自然是艦隊里的三個航空大隊,這三個航空大隊一共配備了336架作戰飛機。而這其中,有談仁皓專門要求的,由“魚鷹”改裝而成的12架專用偵察機(不過,這12架偵察機也隨時可以掛上魚雷作為轟炸機使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配備了專用的長波電臺)。
也許,當時艦隊唯一的遺憾就是只有一個戰斗機中隊裝備了新型的“禿鷲”式戰斗機,不過,這只是“禿鷲”的初期型號。按照海軍的要求,“禿鷲”應該安裝2200馬力的星型風冷發動機,不過沈飛在設計的時候出現了問題,而且最后確認,渦輪增壓器在海軍戰斗機,特別是航母艦載戰斗機上的作用不大,因為航母艦載戰斗機不會經常在高空飛行,而渦輪增壓器的最大用處就是提高高空飛行時的輸出功率。結果,沈飛提出該用機械增壓器的普通發動機來裝備“禿鷲”。不過新發動機的研制需要一段時間,而海軍卻急著要更好的戰斗機來對抗日本的“零戰”。結果,沈飛把風12的功率增加到了1800馬力,先讓“禿鷲”暫時使用這種發動機,等到新發動機研制成功之后,再安裝新發動機。海軍也就采用了這個折中的辦法。
郝東覺提出為三個中隊都換裝新的戰斗機,不過談仁皓拒絕了。理由很簡單,“禿鷲”還沒有成熟,等幾個月就可以用上定型了的“禿鷲”,而且飛行員已經熟悉了“食雀鷹”的性能,如果換裝的話,需要時間來熟悉新的戰機,也需要時間來訓練,而當時,第一特混艦隊是沒有時間來做這些工作的。結果,也就只有“長江”號上的戰斗機中隊用了“禿鷲”,另外兩艘航母上的戰斗機中隊使用的仍然是“食雀鷹”。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