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戰略轟炸在七月五日恢復。四個戰斗機中隊掩護八個轟炸機團(最新的一個團是在六月底調過來的,父島上的機場已經提供給了戰略打擊部隊使用)對日本本州島上地城市再次進行了轟炸。投下了三千五百余噸炸彈。到七月中旬,部署在硫黃島與小笠原群島上的轟炸機團已經達到了12個(兄島上地機場是在十二日轉交給戰略打擊部隊的)。這就是戰略打擊第一軍的全部實力。蔣時寬,冒廷敦,柳向志三人被提拔為準將師長,繼續率領轟炸機部隊執行轟炸任務。羅云沖也正式晉升為戰略打擊第一軍的少將軍長(以前只是代軍長)。
七月底,濟州島上的六個轟炸機團成立戰略打擊第二軍,原本廖漢翔想把郝東覺要過去,擔任第二軍的代軍長的。郝東覺拒絕了。并且在七月底地時候返回了舟山,繼續留在海軍航空兵的編制范圍之內。
七月份結束的時候,唐帝國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已經在日本本土總共投下了18萬噸炸彈與燃燒彈(其中燃燒彈大概15萬噸),日本本土上的大城市全都遭到了轟炸,人口在20萬以上的中型城市有八成挨了炸彈。唐帝國的轟炸機部隊已經開始向小城市,村鎮,甚至鄉村投擲炸彈。
從八月份開始,轟炸的強度繼續提高。除了繼續打擊那些還有工業目標。以及轟炸價值地大城市之外,兩個戰略打擊軍的兩千多架轟炸機開始轟炸部分戰術目標,包括鐵路,公路,橋梁等等。而在轟炸這些目標的時候,使用的多半為高爆炸彈。而不是燃燒彈,這實際上也解決了燃燒彈匱乏的問題。
同月,部分戰略轟炸機還承擔了一個新的任務,那就是去日本地內海,港口布雷,封鎖日本的內海交通線。部分轟炸機(戰斗機)甚至開始轟炸在日本內海活動的船只。同時,帝國的潛艇部隊也開始在日本近海活動,襲擊靠近日本本土航行的商船。一些潛艇甚至連帆板都不放過!
第二軍也得到了擴充,增加了三個團的轟炸機,在繼續支持陸軍的全面進攻之外。已經將重點轉移到了對日轟炸上來。
八月這一個月。兩個軍的轟炸機就在日本投下了二十三萬噸炸彈(水雷),幾乎每架轟炸機每天都有一次任務。至少兩天一次任務。其中,投放的水雷達到了15000余枚。從戰后的資料來看,這一個月之內,就有25萬噸在日本內海與近海航行地商船被水雷炸沉,而這個月,帝國潛艇部隊擊沉地商船才18萬噸。
九月份是對日轟炸的**,隨著年底即將到達,以及日本地防空戰斗機部隊幾乎全線崩潰,轟炸任務更為繁重了。當時,每架轟炸機都有兩套機組成員(包括了航空勤務人員)。這樣就能夠保證轟炸機處于最佳狀態,飛行員與勤務人員也能夠得到足夠的休息。幾乎每架轟炸機每天都要執行兩次轟炸任務,其中一次是掛炸彈去轟炸地面目標,另外一次則是掛上水雷,去布雷。
這個月內,三千多架轟炸機向日本本土投放了25萬噸炸彈(燃燒彈),2.5萬枚水雷,對日本六十多座城市進行了轟炸,還炸毀了十多座重要的橋梁,摧毀了一百多節機車(主要是“隼”的戰果),炸毀上千部車輛,還在日本內海與近海擊沉了三十多艘大型船只。另外,護航戰斗機與執行自由獵殺任務的戰斗機還擊落了數百架日本飛機,這其中包括了一百多架戰斗機。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轟炸機群連續創造著新的投彈(雷)紀錄。到年底的時候,兩個軍(第二軍已經擴充到了十二個團的編制)一共向日本投下了150萬噸炸彈(燃燒彈),12萬枚水雷,以及數千萬分傳單(傳單的威力往往比炸彈還要大)。根據戰后獲取的資料,23年年底時,日本的工業生產力降低到了戰前的兩成左右,至少有2500萬城市居民逃往鄉村,日本超過七成的工廠被炸成了廢墟。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大量布雷開始,日本的內海與近海航線已經被徹底封鎖,日本的船只與戰艦都不敢出港。日本與美國的海上交通也基本上被斷絕了(這是帝國潛艇部隊的功勞),饑荒已經爆發,連肚皮都吃不飽,日本人還怎么打仗?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對日戰略轟炸是完全成功的。從23年初到23年年底,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之內,帝國轟炸機部隊就摧毀了日本的國家基礎,瓦解了日本的戰斗力。雖然,對日戰略轟炸與朝鮮半島,南洋戰場沒有直接聯系,但正是這么猛烈的轟炸,讓日本軍隊沒有彈藥作戰,軍人沒有糧食來填飽肚子,日軍侵略部隊才會被迅速的擊潰。
對日戰略轟炸還證明了一點,即轟炸機可以書寫新的歷史。自杜黑提出了“制空權”的理論之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戰略打擊力量。相對而,歐洲戰場上德國與英法,俄羅斯之間的轟炸就算不了什么了。也正是如此,后來德國才會向唐帝國大批量購買戰略轟炸機(后來還建立了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生產廠),大部分“狼鳩”后來都被低價出售給了德國(因為唐帝國有更好的轟炸機了),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戰場上的局面。
對日作戰還沒有結束,只要日本的軍國政府不宣布投降,那么轟炸就會繼續進行下去。用帝國代首相宗漢欽的話來說,寧可日本寸草不生,也不能讓日本軍國主義份子茍延殘喘。只有當日本宣布投降,帝國的轟炸機才會停止向日本本土投擲炸彈!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