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斯普魯恩斯一樣,談仁皓實際上也是一個相信直覺判斷的指揮官。當他把戰場上錯綜復雜的局面在思路中整理出來,把各部隊的行動在海圖上描繪出來的時候,談仁皓立即就意識到了在這些安排中的巨大漏洞,同時心里也升起一股強烈的危險感。
直覺是一種說不準的東西,同時也是一個指揮官的天賦。在二戰期間,很多指揮官都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一方面是因為糟糕的指揮與情報讓指揮官不得不在這些現實的方法之外尋求一種更能夠快做出決定的依據,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指揮夾的綜合素質造成的。大部分指揮官的直覺實際上是其豐富作戰經驗的直接體現,也許他們在依靠知覺做出判斷的時候不會直接借鑒以往的戰例,但在他們思維的過程中,總會受到經驗的左右,而各種經驗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產生一種無法用理由來解釋的直覺判斷。
談仁皓是帝國海軍中指揮航母作戰經驗最豐富的指揮官,而他在作出判斷的時候也絕不會考慮到之前指揮過的戰斗,而是在思維中不知不覺的把這些經驗給利用上了,然后就產生了一種直觀判斷。這種判斷在很多時候其實沒有證據的支持,甚至連一點推測都沒有,但往往總是正確的。這也是為什么經驗對戰場指揮官來說是最重要的素質的基本原因。
“現在我們的位置肯定已經暴露了!”郝東覺去安排了轟炸機起飛的工作之后就跑了回來,“美國的無線電監聽站肯定已經收到了我們出的信號,并且會很快測算出我們的大概位置,然后把消息告訴斯普魯恩斯。如果我們之前的判斷沒有錯的話,斯普魯恩斯手里至少還有一半的轟炸機沒有出動,在我們地轟炸機群找到他們之前,恐怕他們的轟炸機也已經出了。”
“讓艦隊轉向吧!”談仁皓沒有考慮那么多,“另外,盡快讓所有巡洋艦上的雷達都啟動。艦隊進入密集編隊狀態,只留八艘驅逐艦在外圍執行反潛警戒任務。”
郝東覺點了點頭,讓航海參謀去負責這一工作。
“還有,讓第一批起飛的戰斗機盡快返回航母,補充燃料,飛行員也喘口氣,在一個小時之內,所有防空戰斗機都集中在艦隊西北方向2o海里處。做好防空戰斗的準備!”談仁皓看了搭檔一眼,“如你所說,我們現在就只能等著挨打了,但我們已經派出了轟炸機能否成功,就要看秋耿波,楊勤凱還有章志濤他們幾個能不能把炸彈與魚雷準確的扔到美國艦隊的戰艦上了。”
郝東覺苦笑了起來,這些工作他都已經安排了下去。斯普魯恩斯不是容易對付的對手,上一次交手地時候,斯普魯恩斯就是依靠直接判斷動進攻,并且最后干掉第二特混艦隊的。而他攻擊第一特混艦隊也正是在知道第一特混艦隊的大概位置后派出轟炸機的。這次。雙方的距離仍然在2oo海里范圍之內,斯普魯恩斯只要大概確定了第一特混艦隊的位置就會好不遲疑的派出轟炸機。
在轟炸機6續開始起飛的時候,談仁皓趴在了海圖桌上。他判斷的也只是一個大概的范圍。他地判斷實際上是完全正確地。斯普魯恩斯指揮的美國特混艦隊利用*夜色*(**請刪除)的掩護迅南下,接近到2o海里范圍之內,這樣,談仁皓他們派出地偵察機將在夜間飛過美國艦隊上空,而不會有任何收獲,另外,第二特混艦隊派出的轟炸機也許與斯普魯恩斯錯過了,那么,斯普魯恩斯指揮的美軍特混艦隊所在的海域就只能在威克島的東南面,距離威克島大概1oo到25o海里。南北距離大概第一特混艦隊與第二特混艦隊的偵察機的盲區。
實際上,這片海域的面積并不小,在談仁皓讓郝東覺出電報,讓偵察機飛回來的時候,所有地偵察機都在這片海域的北面或者是東面,最快的偵察機也需要大概半個小時的時間才能飛回去,而完成對這片海域的搜索至少需要花上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因為無法安排每架偵察機的搜索范圍,所以只能夠選擇偵察機交錯飛行的方式來執行偵察任務。這實際上降低了偵察效率,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在攻擊地時間安排上是非常緊湊的。郝東覺只給轟炸機飛行員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而關于美國特混艦隊具體位置這條最為重要的信息則要在偵察機回情報之后,再由艦隊給轟炸機部隊,如果運氣好,也許還可以安排偵察機為轟炸機群提供領航幫助。可問題是,美國艦隊距離第一特混艦隊最近大概1oo海里,最遠大概2oo海里,把轟炸機群起飛的時間算上,機群只需要一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二十分鐘就能飛到美國艦隊上空,如果偵察機在此期間沒有能夠找到美軍艦隊的話,那么轟炸機群就要錯過目標,耽擱寶貴的時間了。而最大的麻煩就是,轟炸機群到時候會分散行動,結果導致分批到達美國艦隊上空,難以形成有效的打擊力量。
針對這一情況,談仁皓不得不讓將兩批轟炸機的出擊間隔時間增加了十分鐘(當時航母不可能把所有的轟炸機都在一批中放出去,而且這很有可能延誤戰機)。本來兩批轟炸機群應該連續起飛的,只是編組不同,所以離開艦隊的時間不一樣而已。這十分鐘的間隔也許不是什么壞處,特別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第一批轟炸機錯過了美軍艦隊,在路途中耽擱了更多時間,那么第二批轟炸機就將先到達美國艦隊,動攻擊,撕開美軍的防空網,然后第一批轟炸機到達,就算分散進攻,也能夠有效的突破美軍艦隊的防空網。
這是不得不做的安排,可同樣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在第一批轟炸機群安排兩個小隊的護艦戰斗機,而正好又錯過了美國艦隊。后到達的話,那么那兩個小隊的戰斗機不就浪費了嗎?如果增強第二批轟炸機群地護航戰斗機,那要么削弱第一批轟炸機群的護航戰斗機數量,要么削弱艦隊防空戰斗機的數量。這兩者都不可取,權衡之后,談仁皓只能在兩批轟炸機群里各安排18架,也就是一個半小隊的護航戰斗機。在明知道自己要挨揍的情況下,談仁皓可不敢輕易的削弱艦隊的防空力量。一個小隊的12架戰斗機對艦隊防空來說意義重大。可他卻忽略了一點,一個小隊地12架護航戰斗機對轟炸機群來說仍然意義重大。可以說,在這一點安排上,與談仁皓之前的習慣完全不一樣,如果放在以往的戰斗中,談仁皓會毫不遲疑的從艦隊防空戰斗機里抽調一個小隊去加強護航機群,但這次他做了相反的選擇。
秋耿波與章志濤指揮的第一波轟炸機群在六點五十分開始起飛,此時距離談仁皓收到第二特混艦隊來的第二封電報十分鐘,機群在七點過十分就離開了艦隊上空。這波轟炸機里有一個中隊的“射水鳥”,一個中隊的“海雕”。以及為其護航的一個半中隊地“隼”。